14日,三明市沙縣區在非遺傳承展示中心開展非遺大集活動,吸引眾多市民群眾駐足參與。圖為肩膀戲《小吃四金剛》表演。莊紫怡 吳偉 攝
陳麗鳳帶著小演員們進行站把桿訓練。 羅昱倫 吳偉 攝
“挺胸!收腹!提臀!”“雙腳要平,身體要直,動作才穩當。”……
芒種剛過,記者走進三明市沙縣區西門幼兒園,園內傳出的排練聲打破了午后的寂靜。穿過貼滿演出照片的長廊,沿著長梯拾級而上,三樓的練舞房里,西門幼兒園園長、沙縣肩膀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麗鳳正耐心地指導孩子們調整身段。小演員穩穩地站在大人的肩頭上,抿著嘴、踮著腳,跟著節拍擺動作,一板一眼,頗具架勢。
“這周末區里有個非遺展演活動,趁著這幾天再磨磨動作,爭取展現出最好的狀態。”陳麗鳳說。
這是沙縣本土孕育出的民間藝術——肩膀戲,以其“人馱戲走”的獨特表演形式,唱腔動聽、兼容各調、場地不拘等特點,被譽為“肩膀上的民間藝術奇葩”。2005年,沙縣肩膀戲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溯源 市井民間 土生土長
肩膀戲,俗稱肩頭坪,起源于清朝宣統年間,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據《沙縣志》記載,清朝末年,沙縣民間戲劇十分活躍。為爭奪市場,戲班“玉振軒”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設計出孩童站在大人肩膀上的表演形式。孩童身著華麗戲服站在大人肩頭,負責唱腔、手部和頭部動作,邊唱邊舞;大人根據劇情,靈活調整臺位,變換腳部動作。兩者默契配合帶來細膩表演,肩膀戲因此而來。
另據專家研究,沙縣古代民間迎神賽會妝臺閣也是肩膀戲發展的契機之一。迎神賽會時,原先由孩童扮成各類歷史人物站在臺閣上,由大人抬著游行。后又融合音樂和故事情節,需要孩童走下臺閣,進行簡單的戲曲表演。可孩童身材嬌小,人群外圍的觀眾不易觀賞,遂逐步演化成為由抬臺閣的大人肩托孩童進行演出的形式。
深植民間,戲脈昌盛。民國以后,沙縣各大戲班都有肩膀戲演出。抗戰時期,沙縣各劇場經常組織上演《花子過關》等肩膀戲,宣傳抗日、鼓舞人心。在抗戰勝利當天,當地各大戲班也各自上演肩膀戲以示慶祝。
新中國成立后,肩膀戲在百花齊放的春天里,煥發出別樣光彩。原本只在山城大街小巷里演出的經典劇目,漸漸走向全國各地參加演出和比賽。承載著沙縣人民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的文化瑰寶,受到天南地北觀眾的喜愛。
在陳麗鳳看來,肩膀戲作為沙縣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與推崇,是一種能夠完美表達喜慶氛圍的有效方式。
“每逢節日和盛會,都有戲班子上街演出,每條街道的每條巷子都要轉過去,經常到半夜才結束。”陳麗鳳說,“沙縣肩膀戲就像咱老百姓的生活印記,帶著濃濃的煙火氣,一路風風雨雨走到今天。老師傅的絕活代代傳,新演員的創意時時新,永遠年輕,永遠熱鬧。”
守望 薪火相傳 蓬勃發展
鞭炮聲聲,鑼鼓陣陣。節日歡樂喜慶的氛圍中,孩子們一同往街心涌去,看一出《小放牛》《花子過關》,跟著悠揚曲調哼一嗓、模仿舞一段……這些,都是陳麗鳳和童年伙伴揮之不去的兒時記憶。彼時的她不承想到,自己將來也會成為其中的一員。
“從事肩膀戲,出于一種奇妙的緣分。”陳麗鳳笑言,最初自己只是喜歡肩膀戲這種表演方式,直到女兒出生后,帶她參加肩膀戲表演的次數多了起來,一次次近距離接觸中,她切身感受到肩膀戲的魅力,決定為傳承這份文化瑰寶貢獻力量。
2004年,西門幼兒園成立肩膀戲培訓基地。為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陳麗鳳每天都“馱”著會“站”的小演員作簡單表演,以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力。“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肩膀戲的種子在更多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陳麗鳳說。
僅僅激發興趣還不夠,克服恐高心理是選擇小演員的重要標準之一。為此,西門幼兒園采用父母親擔任“底座”的方式,實現親情互動。“因為孩子喜歡肩膀戲,我也成為‘底座’,沒想到一練就是十幾年。”“底座”演員張承屹說,孩子演得開心,親子關系融洽,他也樂在其中。
肩膀戲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政府支持。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沙縣開始扶持肩膀戲。1998年起,當地政府每年下撥專項資金5萬元;2001年,沙縣肩膀戲藝術團成立,并設立肩膀戲小演員培訓中心;2008年,沙縣肩膀戲藝術團西門幼兒園分團成立;2012年,沙縣文化館和西門幼兒園簽訂《關于非遺進校園協議書》,將肩膀戲納入校園教育體系,長效合作機制的建立,使得一批批肩膀戲新苗子不斷加入,在這里茁壯成長;2012年4月,沙縣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掛牌成立,為這一非遺項目提供了專門的傳承陣地。
然而,小演員的“花期”太短,成為傳承面臨的又一道難題。
今年6歲的“小明星”李思玥,戲齡4年,已能熟練地表演《打花鼓過關》等經典劇目,可卻不得不面臨“退團”。“孩子大了,‘馱’不動咯。”已有20多年“底座”經驗的王美蘭感慨,小演員年齡過了6歲,“馱”起來對“底座”的體力考驗不小。
“花期”短,那就多種些“花”。眼下,沙縣區第一幼兒園、沙縣區第二幼兒園成為新“花房”。“擴大小演員的選拔范圍,有助于人才接續,避免斷檔。”沙縣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主任張海清說,通過建立常態化選拔機制,實現“多園聯動、廣泛覆蓋”的選才模式,為肩膀戲表演持續輸送新鮮力量。
新生 開拓創新 舞向四方
服裝造型更顯精巧、表演形式更標準化、演員培養模式更專業化……多年來,在一批批文藝工作者的接續努力下,表演曲目不斷推陳出新,沙縣肩膀戲實現了由傳統到現代的華麗蛻變。
2024年8月,張海清正式擔任沙縣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主任。如何讓沙縣肩膀戲守住文化根脈,綻放創新活力,是她努力的方向。
在張海清的辦公室,音樂創作、劇本研究等專業書籍分類擺放整齊。“最近我們正與省藝術研究院、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和閩江學院的專家學者密切合作,共同打磨新劇目《七夕會》,目前劇本初稿已完成。”張海清介紹,《七夕會》既保持南詞曲調的傳統韻味,又大膽革新,采用沙縣方言進行唱和旁白,讓地方特色更加鮮明突出。
新劇目開發提上日程,老劇目活化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
65歲的陳飛是沙縣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退休工作人員,現返聘為肩膀戲指導教師。每逢周末,陳飛都會準時到西門幼兒園指導小演員,耐心地為他們講解動作細節,與孩子們一起反復磨合表演動作。
“在復排經典劇目時,我們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融入了如‘單腳坐’‘臥佛’等具有一定難度的表演技法,既尊重傳統,又滿足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增強了節目的觀賞性。”陳飛說。
為了讓沙縣肩膀戲“老樹開新花”,沙縣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與區教育局建立戰略合作,通過“非遺進校園”等方式,在校園建立傳承基地,讓更多孩子從小了解、學習這門地方藝術。
同時,沙縣小吃旅游文化節、東門古街古戲臺活動,也成為展現肩膀戲魅力的舞臺,吸引越來越多年輕觀眾駐足欣賞,已逐步形成“游淘金山、品沙縣小吃、看肩膀戲”的引流新模式。戲團還先后前往廣東、貴州、北京、上海等地進行表演。
“創新與傳承并重,是我們始終堅守的原則。”張海清說,希望通過持續努力,讓沙縣肩膀戲這一非遺奇葩不僅活在當下,更能走向未來,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芒。(本報記者 羅昱倫 通訊員 吳偉)
1月28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春節聯歡晚會上,40名來自全國林草基層的代表共同獻唱《我的家》,用歌聲傳達對綠水青山的熱愛,深情歌頌美麗中 ...
在9日進行的英超足球聯賽中,利物浦在先丟兩球的情況下以2:2逼平阿森納,延緩了“領頭羊”的前進速度。水晶宮憑借奧利塞的助攻“帽子戲法”,以5:1 ...
2022-2023賽季法甲足球聯賽9日結束了第30輪的全部比賽,積分榜排名第三的馬賽在客場被洛里昂以0:0逼平,錯失了追趕聯賽“領頭羊”的機會。 ...
葡萄牙體育隊9日晚在葡超足球聯賽第27輪比賽中客場以4:3險勝“升班馬”卡薩皮亞隊,繼續排名聯賽第四,距離歐冠區還有5分的差距。
2022-2023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后賽12進8附加賽10日晚繼續進行,北京和廣廈分別在主場輕松獲勝,在三場兩勝的賽制中占得先 ...
當日,中國女足在西班牙伊維薩島進行賽前訓練。作為備戰今年女足世界杯的熱身賽之一,中國女足與西班牙女足的熱身賽將于11日舉行。
這位不滿26歲的年輕人是否還能更進一步?對于這一疑問,無論王嘉男的中方主管教練還是田徑界專家都顯示出信心,認為他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
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冠軍賽布達佩斯站18日在布達佩斯奧林匹克中心拉開戰幕,中國選手馬龍輕松晉級,陳夢逆轉勝出。
2023女足世界杯是該賽事第一次擴大為32支球隊參加,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舉辦。根據賽程,揭幕戰將于7月20日在奧克蘭上演,決賽將于8月20日 ...
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10日發布了《體育總局排球中心關于選聘國家女排主教練的公告》,中國女排新任主帥的選聘工作正式啟動。
智庫邀請權威學者和知名醫師加入,以公益、醫療和科研為三個抓手,旨在充分發揮專家的社會影響力和專業權威性,倡導科學的健身理念,以體育促進大眾身心全 ...
第18屆建橋杯中國女子圍棋公開賽本賽27日在浙江長興大唐貢茶院揭開戰幕。不久前剛獲得全運會混雙冠軍的老將芮乃偉九段首輪爆冷不敵趙貫汝,被淘汰出局 ...
哈薩克斯坦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司司長阿利姆然·阿卡耶夫24日表示,針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備戰工作正在哈薩克斯坦全面展開,希望哈國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