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 題: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
新華社記者
有一種光輝,穿透歷史的塵煙,永恒閃耀;有一種記憶,如同文明的火種,永不熄滅。
80年前,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硝煙散盡,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人類在付出數千萬生命的慘痛代價后,終于開啟了構建戰后國際秩序、追求持久和平的新征程。
80年滄海桑田。今天的我們,站在前人難以想象的物質文明高度,科技的飛速發展連接起天涯海角,全球化浪潮讓“地球村”互聯互通。與此同時,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日益動蕩不安。當我們回望昨日的浩劫、思考勝利的意義時,不能不警惕現實的回聲:強權政治的幽靈并未遠去,單邊主義的陰霾籠罩天空,分裂對抗的寒流沖擊世界……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再次考驗人類的智慧與抉擇。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重溫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是為了緬懷先烈的英勇犧牲,銘記和平的來之不易,更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力量與智慧。我們該如何守護80年前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如何應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又該如何凝聚共識,壯大正義力量,讓昨日悲劇永不重演,共同創造人類命運與共的光明未來?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命題。
習近平主席指出,以史為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對歷史,我們要心懷敬畏、心懷良知。歷史無法改變,但未來可以塑造。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為戒。傳承歷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
勝利的日子:鮮血鑄就,永不磨滅
“24時整,我們走進了大廳,1945年5月9日開始了。”蘇聯元帥朱可夫在自傳《回憶與思考》中這樣記敘。20多分鐘后,德軍將領凱特爾簽署了投降書。而在東方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后一場大規模戰役——湘西會戰正在展開。中國軍隊贏得了這場會戰的勝利,加速了日本投降進程。
3個多月后,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而告終。那一刻,歷史越過低點,奮力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這是勝利的日子,更是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歷史坐標。
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被卷入戰火,軍隊和民眾傷亡超過1億人,財產損失4萬多億美元。面對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中國、蘇聯等50多個國家的人民聯合在一起,結成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和反軍國主義統一戰線,最終將正義的旗幟插遍世界。
這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是屬于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榮耀。
世界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人民以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法西斯點燃戰火,中國就打響了反抗侵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從淞滬會戰的“血肉磨坊”,到臺兒莊戰役的揚眉吐氣,再到敵后戰場的艱苦卓絕,十四年浴血奮戰,中國戰場牽制和抗擊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二以上的總兵力,殲敵數量占日軍二戰期間傷亡總數的70%,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其他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
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那些來自世界各國的無私援助:美國“飛虎隊”冒險開辟“駝峰航線”,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印度醫生柯棣華不遠萬里救死扶傷,德國商人拉貝在南京大屠殺中竭力保護難民……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國際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并肩戰斗,共同譜寫反法西斯戰爭的壯麗史詩。
這是為國家生存、民族復興而戰,也是為人類共同的正義事業而戰。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中華民族的奮起抵抗,使中國“緊密地與世界聯成一體”,“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
同樣不可磨滅的,是蘇聯人民在歐洲主戰場的豐功偉績。從莫斯科保衛戰的寸土不讓,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驚天逆轉,再到庫爾斯克會戰的鋼鐵洪流,蘇聯軍民以鋼鐵意志和巨大犧牲,抵擋并最終摧毀了德軍主力,為歐洲主戰場的戰勢轉折和最終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中蘇兩國作為亞洲和歐洲兩個主戰場,在抗擊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戰斗中相互支持。蘇聯空軍志愿隊曾翱翔在中國長空,與中國軍民并肩奮戰,200多名勇士血灑疆場;中華民族的熱血兒女也曾投身蘇聯衛國戰爭洪流,毛澤東同志的長子毛岸英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轉戰千里,直至攻克柏林……這份用鮮血和生命凝結的深厚友誼,沉淀為兩國共同的歷史記憶。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企圖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徹底動搖了在世界上存在了幾百年的殖民體系,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對構建新型國際秩序的愿景,為人類走向持久和平奠定了基礎。
世界的新生:重構秩序,維護和平
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痛定思痛的人們已開始擘畫未來。“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聯合國憲章》序言中的重要宣示,正是對兩次世界大戰慘痛教訓的深刻反思,展現出人類對持久和平的深切渴望。
誕生于二戰余燼之上的聯合國,是人類擺脫“強權即公理”的叢林法則和以西方為中心的等級秩序的偉大嘗試。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舊秩序將世界劃分為強權國家與被殖民、被壓迫的國家,而《聯合國憲章》莊嚴確立的“主權平等”原則,第一次從國際法的高度確認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由此奠定了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石。
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石,各國主權平等、內政不容干涉、和平解決爭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等重要原則深入人心。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建立,為國際合作提供了平臺,為全球治理奠定了框架。在聯合國憲章精神指引下,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一大批亞非拉國家擺脫殖民枷鎖,贏得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國際法開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權益提供保障,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社會取代西方排他性的所謂“文明國家”俱樂部,人類向著持久和平邁出堅實且意義深遠的一步。
“太陽與星辰羅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壯歌聲。人類同歌唱崇高希望,贊美新世界的誕生。聯合國家團結向前,義旗招展。為勝利自由新世界攜手并肩……”由美國詩人羅梅作詞、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作曲的《聯合國歌》,成為激勵人們開創新世界的贊歌。
1945年6月26日上午10時許,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堂,8名中國代表先后在《聯合國憲章》上莊重寫下自己的名字。中國成為當時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和主要戰勝國之一,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的創建和戰后國際秩序的構建。在舊金山制憲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為維護中小國家利益仗義執言,堅決主張將“獨立”作為托管制度的目標寫入憲章,頂住了來自西方國家的壓力,彰顯了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決心。
戰后國際秩序鞏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確立了當代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極大限制了武力擴張行為,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和平與發展,其歷史進步意義彪炳史冊。80年來,聯合國歷經國際風云變幻,成為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承載著全人類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時代的回響:捍衛正義,共筑未來
80年來,世界保持了總體和平,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推動國際力量格局加速重構;經濟全球化浪潮澎湃,跨國交流合作日益頻繁,世界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球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重塑著人類的經濟模式、社會結構及國家間互動方式……和平紅利孕育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與此同時,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逆流涌動,“筑墻設壘”“脫鉤斷鏈”甚囂塵上;個別國家試圖以意識形態劃線,拼湊排他性小圈子,挑動“新冷戰”和陣營對抗;個別國家罔顧國際規則,大搞經濟貿易霸凌,揮舞“關稅大棒”,將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這些霸權霸道行徑,嚴重沖擊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公然挑戰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侵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根基。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伊恩·戈爾丁感嘆:“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的亞洲階段,而大西洋地區正在倒退。”巴基斯坦《論壇快報》刊文說:“作為二戰以來自由經濟秩序的締造者,有的國家如今卻似乎一心要摧毀這種秩序。”這些國家對自由貿易的破壞和對國際事務的蠻橫態度更讓土耳其前總理艾哈邁德·達武特奧盧直言,“強權即公理”沉渣泛起,一些國家在21世紀搬出了“19世紀的世界觀”。
一邊,是“未來已來”的歡呼,另一邊,是“歷史在掉頭”的哀嘆。面對合作與對抗、進步與反動的歷史較量,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不由感嘆:“和平正四面受敵。”
世界再次來到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是堅定倡導多邊主義,還是允許單邊主義肆意蔓延?是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還是放任強權政治為所欲為?是遵守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還是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二戰的血火淬煉出深刻的現實啟示:
——和平是需要代代守護的文明底線。納粹鐵蹄下的生靈涂炭、南京大屠殺中的文明震顫,無不警示著人類:戰爭是文明的爆破機,和平是發展的總閥門。
——團結是人類文明存續的重要依托。當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試圖撕裂世界之時,26國聯合發表《聯合國家宣言》以求同存異的遠見卓識證明:意識形態的藩籬可以打破,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紐帶始終都在。
——歷史潮流不可逆,也不可違。殖民體系的瓦解、冷戰格局的終結、新興力量的崛起,昭示著強權邏輯終將被多極共生的浪潮吞沒,歷史正義的車輪終將碾壓一切擋路者的倒行逆施。
——規則不是強者操弄的玩具,應是維護公平正義的盾牌。《聯合國憲章》規定的主權平等原則、戰后審判確立的反侵略法理,皆在重申:國際秩序若淪為“強權即公理”的角斗場,人類將陷入一個接一個的陷阱。
“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強權獨霸不是人類和平之策。贏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類發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恒主題。”習近平主席的這番話,表達了世界各國人民向往和平、熱愛和平、捍衛和平的共同心聲。
作為二戰的勝利者、戰后秩序的創建者和維護者,中國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從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到提出并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從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為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和全球性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致力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強大的穩定性和正能量。
越來越多國家認識到,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中堅力量。聯合國副秘書長湯姆·弗萊徹認為,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主張全球團結,強調世界需要合作而非對抗,這些倡議和理念極其重要。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刊文指出,在全世界看來,中國如今已成為國際秩序中一股致力于維護穩定的積極力量。
一箭易斷,十箭難折。中俄作為二戰并肩奮戰的盟友,今天繼續攜手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在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框架內密切協作,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覺醒的“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在全球治理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步力量空前強盛。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說:“開展紀念日活動,如同點燃一支火炬。”光明每前進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意義,就在于照亮未來,宣示人類捍衛持久和平的堅定信念。
1945年4月,得知盟軍攻入德國,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內的戰俘和反戰者拿出暗藏的武器,發動起義。控制集中營后,他們在大鐵門上貼上標語:“永不重演。”
“欲免后世再遭戰禍”言猶在耳。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人類需要的不是新冷戰的嘈音,而是合作航船的汽笛;不是文明優越的傲慢,而是美美與共的氣派;不是叢林法則的沉渣泛起,而是命運與共的彼此成就。唯此,方能讓歷史的悲劇永不重演,讓持久和平與永續發展的愿景成為現實。
1月28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春節聯歡晚會上,40名來自全國林草基層的代表共同獻唱《我的家》,用歌聲傳達對綠水青山的熱愛,深情歌頌美麗中 ...
12月28日晚,文化惠民演出——“南臺有戲閩韻頌福”閩劇專場演出在福建省福州倉前公園上演,由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選送的民樂合奏、閩劇折子戲等 ...
在9日進行的英超足球聯賽中,利物浦在先丟兩球的情況下以2:2逼平阿森納,延緩了“領頭羊”的前進速度。水晶宮憑借奧利塞的助攻“帽子戲法”,以5:1 ...
2022-2023賽季法甲足球聯賽9日結束了第30輪的全部比賽,積分榜排名第三的馬賽在客場被洛里昂以0:0逼平,錯失了追趕聯賽“領頭羊”的機會。 ...
葡萄牙體育隊9日晚在葡超足球聯賽第27輪比賽中客場以4:3險勝“升班馬”卡薩皮亞隊,繼續排名聯賽第四,距離歐冠區還有5分的差距。
2022-2023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后賽12進8附加賽10日晚繼續進行,北京和廣廈分別在主場輕松獲勝,在三場兩勝的賽制中占得先 ...
當日,中國女足在西班牙伊維薩島進行賽前訓練。作為備戰今年女足世界杯的熱身賽之一,中國女足與西班牙女足的熱身賽將于11日舉行。
這位不滿26歲的年輕人是否還能更進一步?對于這一疑問,無論王嘉男的中方主管教練還是田徑界專家都顯示出信心,認為他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
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冠軍賽布達佩斯站18日在布達佩斯奧林匹克中心拉開戰幕,中國選手馬龍輕松晉級,陳夢逆轉勝出。
2023女足世界杯是該賽事第一次擴大為32支球隊參加,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舉辦。根據賽程,揭幕戰將于7月20日在奧克蘭上演,決賽將于8月20日 ...
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10日發布了《體育總局排球中心關于選聘國家女排主教練的公告》,中國女排新任主帥的選聘工作正式啟動。
根據賽程,四個小項的短節目和韻律舞比賽將于14日展開,15日進入自由滑和自由舞比拼,16日則將按照國際賽事慣例進行表演滑。
智庫邀請權威學者和知名醫師加入,以公益、醫療和科研為三個抓手,旨在充分發揮專家的社會影響力和專業權威性,倡導科學的健身理念,以體育促進大眾身心全 ...
“看人,要找人防守,上來阻擋一下。”在廣西天等縣小山鄉中心小學的運動場上,體育老師張世強盯著隊員們訓練時的跑動情況,不時提醒。
第18屆建橋杯中國女子圍棋公開賽本賽27日在浙江長興大唐貢茶院揭開戰幕。不久前剛獲得全運會混雙冠軍的老將芮乃偉九段首輪爆冷不敵趙貫汝,被淘汰出局 ...
哈薩克斯坦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司司長阿利姆然·阿卡耶夫24日表示,針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備戰工作正在哈薩克斯坦全面展開,希望哈國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