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3·11”大地震10周年后 福島核電站報廢工作仍道阻且長
2021-03-11 15:13:4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東京3月11日電 綜述:“3·11”大地震10周年后 福島核電站報廢工作仍道阻且長 新華社記者華義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和福島核事故的影響及處理情況一直牽動著全球目光:福島第一核電站現狀如何?何時才能完成核電站報廢工作?上百萬噸核污染水如何處理?10年來,東京電力公司對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清理和報廢工作雖取得一些進展,但目前來看,這依然是個難題。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福島縣附近海域發生9.0級特大地震,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襲擊了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這是自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后最嚴重的核事故。在這一災難中,福島第一核電站1、3、4號機組還發生氫氣爆炸,機組建筑上部被炸飛,5號和6號機組因當時處于停運檢修狀態而逃過一劫。 發生氫氣爆炸的4號機組沒有發生堆芯熔毀,截至2014年底,存放在4號機組乏燃料池的1535根乏燃料棒被移出,4號機組的最后危機被解除。 據為福島第一核電站報廢工作進行技術研發的機構——日本國際核退役研究所推測,在核事故中熔化后的燃料棒和壓力容器內的其他物質混合起來,核殘渣總重達880噸,如何取出這些核殘渣成為福島第一核電站報廢工作的最大挑戰。 雖然2011年底以來,1至3號機組已處于低溫冷卻穩定狀態,但內部輻射依然非常高,人員難以近距離作業,相關工作不得不依賴機器人等遠程工具。 東京電力公司近日舉行網上記者會,介紹福島第一核電站報廢工作的進展。 據公司介紹,他們的工作進展包括將核污染水的產生量從2014年的每天約540噸減少到2020年的每天約140噸;基本清理了幾個氫氣爆炸機組的建筑殘骸,并設置了一些準備用于轉移核殘渣、乏燃料棒的裝備;大大縮小了福島第一核電站院內高輻射區域范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員工作業條件;今年2月底,3號機組乏燃料池的566根乏燃料棒被全部轉移出來,僅剩下1號和2號機組乏燃料池中的乏燃料棒沒有被移出。 然而,“最難”的核殘渣清理工作依然未能邁出一步。據介紹,東京電力公司原計劃2021年開始試驗性取出2號機組堆芯熔毀的少量核殘渣,但受新冠疫情等影響推遲1年。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報廢工作負責人小野明近日表示,他們依然堅持既定的報廢工作中長期路線圖,目標仍是到2041年至2051年完成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報廢工作。 除了福島第一核電站幾個機組的報廢工作,核電站內部存放的上百萬噸核污染水的處置也備受矚目。東京電力公司雖然通過地表硬化和建設“凍土擋水墻”等措施減少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的產生量,但產生的核污染水仍然每周就能裝滿一個上千噸的巨型儲水罐。東京電力公司稱,到2021年秋天,福島第一核電站院內總計可儲存137萬噸的儲水罐將被裝滿,院內也無處可新建儲水罐。 雖然東京電力公司使用名為“多核素去除設備”的過濾設施對核污水進行過濾,據介紹能夠過濾掉62種核物質,但像放射性氚這種物質很難被過濾掉。 上百萬噸核污染水長期存儲也面臨泄漏風險。今年2月13日,福島縣附近海域發生7.3級強震,日本氣象廳認為這是“3·11大地震”的余震。此次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53個儲水罐發生錯位。東京電力公司和日本政府監管部門均稱此事沒有對核電站和外界造成影響,但2月22日從福島縣近海捕撈的一種魚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日本媒體稱,這是約2年來福島近海捕撈的魚再次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 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的處理方式,日本經濟產業省下設的一個專家小組曾提出多個方案,包括排放入海、蒸發釋放、注入地層等。從成本和技術可行性角度考慮,日本政府傾向于將核污染水稀釋后排放入海,但該方案不僅遭到日本水產業界和不少民眾的強烈反對,也面臨周邊國家的質疑。 韓國一直強烈反對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韓國政府認為,日本應該向國際社會提供具體信息,以證明日本的處理方式值得信賴。特別是需要在向周邊國家做出充分說明后,根據協議的步驟進行。 面對國內外的質疑和反對,日本政府遲遲未就如何處理核污染水作出決定。日本首相菅義偉本月6日視察福島時再次表示,“不能總是推遲決定,將在恰當的時候負責任地作出決策”,但他并沒有透露日本政府將于何時作出決定。 |
相關閱讀:
- [03-11] 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祭:故人何在,夢魘仍存
- [03-12] 日本“3·11”大地震9周年 重災區重建工作任重道遠
- [03-12] 日本“3·11”大地震9周年 近4.8萬人仍過著避難生活
- [03-11] 新冠疫情下日本迎3·11大地震9周年 災區重建任重道遠
- [03-11] 日本紀念“3·11”大地震9周年 安倍致辭以示哀悼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