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撈仔寧夏采風 為電視劇寫出八十多段特色配樂
2021-01-26 13:12:41?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吉他手轉型創作古典歌劇 包括《山海情》的音樂在內,有人說,撈仔現在似乎變得“古典”了。 早年間,撈仔以吉他手的身份聞名,與唐朝樂隊的老五并稱“南撈仔、北老五”。轉型制作人后,也多是因為相對通俗的音樂被大家熟知,比如《天葬》《夢的眼睛》等流行歌曲的作曲編配,《少年天子》《可可西里》《解救吾先生》《歡樂頌》等大量影視作品的配樂,以及《跨界歌王》等綜藝節目的音樂總監。而在2018年,中央歌劇院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的原創歌劇《命運》登臺,擔起沉甸甸的作曲一職的,也是撈仔。 撈仔的轉型,其實很早就已經開始。2003年和2005年,他為電視劇《浪漫的事》《家有九鳳》配樂,作品反響很好,但“寫完之后,我覺得自己‘沒電’了,不夠用了,再提高很費勁。”撈仔意識到,自己步入瓶頸,到了該繼續學習的時候。他先求教于一位中央音樂學院的博士,從2011年起的三年內,又師從國內交響樂大師羅忠镕。“我的很多疑惑得以解開。以前每當聽到好的影視配樂,尤其是一些歐美的影視配樂時,我總會有疑問,他們到底是怎么寫出來的。”作為學生的撈仔,總是帶著問題去上課。從流行音樂中積累的經驗加上古典音樂的理論,為他打開了新的大門。 中央歌劇院的《命運》是撈仔的第一部歌劇作品。“影視劇畢竟屬于導演,配樂要在滿足導演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個性。”相比較之下,歌劇給予了作曲家足夠揮灑的空間,也帶來了相應的巨大的壓力,“歌劇的時長一般在兩個小時左右,要駕馭大的曲式結構,也要關注文學、戲劇等方方面面。”不過,經過了一部部影視配樂的磨礪,關于“戲劇、旋律和歌曲的合唱性”,撈仔有獨特的過人之處,因此當創作時間緊張的《命運》發來邀請時,他“不怵”地接下了,“作曲家的夢想,就是寫自己的歌劇。完成一部歌劇,對作曲家的提升是巨大的。”《命運》之后,撈仔又為中央歌劇院的《道路》、河南省歌舞演藝集團的《銀杏樹下》譜曲,目前,中央歌劇院“奮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奮斗》也已經提上日程。 在歌劇與影視配樂、流行歌曲之間,在所謂的古典與通俗之間,撈仔一直在不停穿梭,從不設限,從不止步。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