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中國科技創新增進世界福祉
2020-05-28 15:42:0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 述評:中國科技創新增進世界福祉 新華社記者 羅國芳 迅速確定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并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及時推出多種檢測試劑產品,迅速篩選出一批有效藥物和治療方案;加快推進疫苗研發……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科技成為重要力量。 目前,中國已有1項重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和4項滅活新冠疫苗項目相繼獲得批準開展臨床試驗,將在今年7月陸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全球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10支疫苗中,中國占了一半。 與此同時,中國科技界及時與全球共享科學數據、技術成果和防控策略,與各國深入開展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基礎研究等科技攻關合作交流,同舟共濟、合作共享的理念貫穿始終。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式上,中方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這是出于對人類生命本身的尊重做出的決定。 從幫助意大利提高診斷速度的“肺炎智能輔助篩查和疫情監測系統”,到援助阿根廷的熱成像體溫檢測系統,從發往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新冠病毒測試盒,到專家組現場和視頻交流培訓……中國的科技產品、科研人員、治療方案、防控經驗,現身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抗疫一線。 助力全球抗疫,僅僅是中國科技成果增進全球福祉的一個斷面。過去一年,中國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5G移動通信、新能源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進入世界前列,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科技的綜合實力。 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 中國援助多國的水稻雜交、大棚蔬菜種植、菌草種植等技術,不僅解決了當地許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增加了當地人民收入,更通過技術轉讓、人才培訓等方式把生態農業理念與技術留在了當地,真正實現“授人以漁”,促進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家發現的青蒿素在全世界每年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治療瘧疾患者數億人。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已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法,在過去的20多年間,青蒿素聯合療法在全球瘧疾流行地區廣泛使用。 中國還積極向世界分享中國的北斗衛星發展成果。目前,世界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北斗系統。北斗系統可全天候為全球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和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已在交通運輸、農業漁業、減災救災等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 從參與獲得第一張黑洞照片,到向聯合國所有會員國開放使用中國空間站的機會,中國科技的合作和開放精神始終如一。 今年兩會,中國釋放更多深化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勁信號。比如,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可以預期,隨著改革措施不斷結出碩果,中國科技創新必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為其他國家人民生產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