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崗淪為空餉崗損害政府公信力
2019-11-13 07:07:11?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公益崗淪為空餉崗損害政府公信力 當公益崗淪為“吃空餉”或者變相“吃空餉”的崗位,一則,會讓惠民好政策大打折扣;二則,會浪費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 □ 何勇海 近期有群眾反映,公益崗監管存在漏洞,有地方將其違規安排給“特定關系人”,出現“上不上班沒人管,干多干少都領錢”的“吃空餉”怪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地方曾多次開展整治“吃空餉”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多名受訪者表示,目前公益崗已經成為少數可能出現“吃空餉”的特殊領域,中央要加大監管和整治力度,早日消滅這一殘存的“特區”(《半月談》2019年第20期)。 所謂公益崗,是由政府出資或籌資開發,以滿足社區及居民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管理和服務崗位,包括扶貧、公共設施維護、社區保安、保潔、保綠、政策宣講、停車看管、互助養老護理員等崗位。公益性崗位的設置是一項利民好政策,按照這一制度設計初衷,公益崗本應優先安排給貧困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大齡下崗失業人員、有就業愿望而未就業的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等特殊群體,并從就業專項資金中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以體現社會保障作用。 如果公益崗實現人崗相符,則既能解決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用工需求,又能解決困難居民的就業問題,一舉兩得。比如,上述新聞報道了山東貧困婦女陳淑芳的例子,她承擔了村里“互助養老護理員”的公益崗工作,幫助照料本村三位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養老者的日常生活,每月工資700元。這樣一來,老人們實現了“養老不離家,服務送上門”,從此吃上熱乎飯,穿上干凈衣,生活有了保障。而陳淑芳則實現了“脫貧不離家,崗位送上門”。這就符合制度的初衷。 然而,當公益崗淪為“吃空餉”或者變相“吃空餉”的崗位,一則,會讓惠民好政策大打折扣。本該被幫扶的就業困難人員失去了被幫扶的機會,難以實現早日脫貧、穩定就業。據說在不少地方,困難群體數量龐大,公益崗經常是一崗難求,可見,公益崗對他們有多么重要。二則,會浪費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公益崗或由政府出資,或由政府引導社會籌資、企業出資,無論來自何處,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資源,豈能被人侵吞?要知道,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尤其是,公益崗淪為“空餉崗”,背后還會隱藏著干部腐敗的問題,會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有的干部將其在外地打工、上學的兒女上報為公益崗安置人員,違規套取公益崗位津貼;有的干部在公益崗就業人員早已辭職的情況下不及時上報,仍按季度申報領取補貼……這些行為,都是將寶貴的就業資源與資金當作牟取私利的工具,是一種腐敗行為。這讓一些對公益崗寄予厚望的困難群體看到后,怎能不氣在心里,政府公信力怎能不大打折扣? 要保障公益崗不至于走調變味,一方面,各地要規范公益崗的管理,強化公益崗就業人員的進入和退出管理。正如報道中一位專家所說,在“進口”方面,招錄過程應確保公益崗求職者身份、家庭條件等個人信息真實,杜絕人情崗、關系崗,擇優錄用、量才使用;在“出口”方面,應加強對公益崗就業人員的管理和考核,對不合格人員及時清退,改變一些公益崗“只進不出”的現狀。在管理中還應加強信息公開,常態化開展公益崗在職人員的全面排查和清理整頓。 另一方面,紀檢監察部門應健全頂層制度設計,強化監督,加強執紀問責,常態化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打擊公益崗虛報冒領、“吃空餉”等行為,嚴肅問責和查處利用公益崗謀取私利的不法分子,倒逼公益崗管理人員從嚴監管,從而逐步減少直至杜絕“吃空餉”現象,讓公益崗切實發揮為公共服務、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雙重功效。 |
相關閱讀:
- [11-13] 檢察機關探索建立罪錯未成年人臨界預防保護處分制度
- [11-13] 線上盲盒“雙11”熱銷 火爆并非偶然爭議仍不斷
- [11-13] 貴州兩縣一把手落馬記:一人常以“三都王”自居
- [11-13] 國企老總為謀晉升損公肥私 有人為其提供家庭保姆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