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趙剛,易麗君,林洪亮,李怡楠(圖由被采訪者提供)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吳俁):“翻了一遍又一遍,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希望把它翻好?!比嗄赀^去了,82歲的易麗君教授談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波蘭翻譯《先人祭》第四部的時候,依然熱情高漲。《先人祭》是波蘭偉大詩人亞當米次凱維奇的傳世名作,在她看來,其中最富有文學價值的就是第四部。
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在1968年1月,華沙民族劇院重新上演《先人祭》,轟動了華沙,場場座無虛席,隨后,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其中也包括中國總理周恩來。據易麗君教授回憶,有一次周總理在一個會議上問,這個《先人祭》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力量?但在場的大使誰也沒讀過這本書。當時周總理就說那應該翻出來看看。當時還非常年輕的易麗君就自告奮勇要求翻譯《先人祭》。經過十年的翻譯,《先人祭》終于得以出版,反響非常好,很快就銷售一空,當時社科院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何其芳稱這本書為第一只報春的燕子,稱這本書“寫得好,譯得好,出得好”。
林洪亮老先生既是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的研究員,更是一名響當當的翻譯家,2000年和易麗君教授一起獲得波蘭總統頒發的“十字騎士勛章”。當年在華沙留學時,他對波蘭現實主義文學贊譽有加。在他看來,波蘭實現主義文學可以和歐美,特別是歐洲一些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因為在這個時期,波蘭出了不少享譽世界的作家,比如說顯克維奇、普魯斯、奧熱什科娃、科諾普尼茨卡等。林洪亮先生翻譯的《十字軍騎士》第三版,在短短五年之內,被印刷了七次,而他于1983年翻譯的波蘭名著《你往何處去》二十年間推出了七版,應該說是東歐文學在中國出版次數最多的一本書。
當波蘭的《先人祭》、《十字軍騎士》、《你往何處去》在中國廣受歡迎的時候,《論語》及孔子思想在更早的時候就被不少波蘭人所熟知。前波蘭駐上??傤I事館總領事賽爾維斯特沙法什在回憶最初接觸中國文化的時候,談到他對《論語》的喜愛和認可。據他說,當時完全是機緣巧合讓他碰到一本非常古老的《論語》,于是他開始閱讀它,漸漸地被它吸引,不斷地看下去。當時他就在想:為什么孔子和他的學生在2500多年前寫的東西至今仍然適用。更讓他感到驚奇的是,里面所講的并不僅僅適用于中國近五千年的文明,適用于中國社會,甚至對整個社會,所有人類文明,所有民族,包括波蘭民族來說,都是適用的。
中國古老的哲學智慧對千里之外的波蘭人也影響頗深。皮特何達克是一名公司職員,他非常喜歡中國及中國文化。他還自發創辦了一個名為“中國,我喜歡”的網站,并擁有大量和他志同道合的粉絲。在他眼中,最著名的中國經典作品是被譽為“兵學圣典”的《孫子兵法》。

趙剛院長為波蘭前總統介紹波蘭文學在中國的譯著(圖由被采訪者提供)
隨著波蘭人對中國文化的關注日增,除了《論語》、《孫子兵法》外,在波蘭的一些中學里開始出現中國文化的相關課程,中國人小時候背誦的唐詩也逐漸開始進入波蘭青少年的視野中。安德烈魯軒勒在波蘭最著名雅蓋隆大學任教,同時曾經在北京生活執教五年的他還在波蘭當地的中學教授中國文化文學課。據他觀察,在波蘭,越來越多的中學對中國文化感興趣,開設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在他任教的中學,中學生們會接觸到各種精選的中國文學作品,比如由列奧波德斯塔夫翻譯的李白的詩及其他中國古代文學經典。
在漢語專業的波蘭學生眼中,中國文學絕對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的那些經典作品,華沙大學漢學系主任瑪格麗特雷麗嘉表示,她的學生喜歡的中國文學作品都各不相同,大部分學生對中國現代文學感興趣,但也有少數喜歡中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作品,比如說蕭紅,也有不少人喜歡王朔的作品。
中國文學作品的浩瀚讓波蘭人很難抉擇,而享譽歐洲的波蘭文學作品也為很多中國專家稱道。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院長趙剛從事波蘭語言文學教育多年,在他眼中,《塔杜施先生》堪稱波蘭文學的經典,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除此之外,波蘭當代文學作品也越來越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趙剛院長本身也是一名優秀的翻譯家,他曾翻譯過波蘭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作品,這位享譽世界的科幻作家還并不為中國人所熟知。在他看來,萊姆的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不僅僅可以被認為是科幻小說,也可以是心理小說、愛情小說、驚險小說,甚至是哲學小說。
在中國譯者辛勤努力下,目前越來越多的波蘭現當代文學被介紹到中國。這其中,“藍色東歐”可以說功不可沒。“藍色東歐”譯叢是一套囊括東歐近百部經典文學作品的大型引進版文學叢書。由廣東花城出版社歷時三年籌劃,將歷時十年陸續推出,目前已被納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201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該叢書涵蓋東歐所有國家,包括各種文學種類,如詩歌、散文、小說、傳紀、書信等?!痘ǔ恰冯s志執行主編朱燕玲是“藍色東歐”譯叢的策劃人,她說之所以將該系列命名為“藍色東歐”,就是強調這些文學作品的藝術性。

易麗君教授榮獲波蘭圖書協會“穿越大西洋”翻譯大獎(圖由被采訪者提供)
“藍色東歐”的主編由中國著名外國文學刊物《世界文學》的副主編高興擔任,他在談及選擇東歐作家的時候表示,如果說前幾年,中國曾經出現過一陣小小的捷克文學熱的話,那么,現在已經出現了一股波蘭文學熱。他舉例說,前幾年出過的一本《辛波絲卡詩選:萬物靜默如謎》,發行量居然超過十萬冊,這對出版社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然后,他們緊接著又出了一本她的《我曾這樣寂寞生活》。通過這件事,他們發現原以為詩歌是沒有盈利的,現在看來,好的詩歌還是能夠擁有讀者。
越來越多的波蘭文學開始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而波蘭讀者卻沒有那么幸運。這一點,作為教師的安德烈魯軒勒深有體會。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波蘭開始出版一些莫言的譯著,但其他的現當代作家的作品,特別是適合青少年的文學作品仍舊非常少。他表示,除了經典文學外,年輕人在尋找對他們更有吸引力的中國當代作品,韓寒的作品或許更適合青少年來閱讀,對于那些只有17-19歲的人來說,莫言的作品對他們來說較難理解。波蘭的年輕人更想看到的是中國人當下的生活,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的年輕人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

賽爾維斯特 沙法什和他編譯的波蘭語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圖由被采訪者提供)
去年9月,賽爾維斯特沙法什編譯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波蘭語編譯版《創新中國》在波蘭發行,反響很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北京外文出版社的建議下,預計今年十月,將出版由他翻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全譯本。但他談到中國文學在波蘭的出版現狀時,他認為目前中國文學在波蘭的數量是完全不夠的,雙方必須加強合作,來改善這樣的局面,他特別強調,如果人們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學,就不足以了解中華民族,也無法了解中國的政治體制。他非常希望能夠加強中波兩國作家、文學家及作品翻譯方面的合作。
當前,中國文學在波蘭的傳播還十分有限。不僅僅是中國當代文學在波蘭難尋蹤跡,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也只有《西游記》有波蘭語的全譯本,而《三國演義》則僅僅是節譯,《水滸傳》和《紅樓夢》完全沒有波蘭語版。趙剛教授認為加強中波雙方的合作是一個很好的思路,這也是中國現在積極倡導積極支持的一種模式。他希望,將來可以讓中國的譯者跟波蘭的漢學家共同對一些作品進行翻譯,希望通過這樣的合作,將更多的中國作品呈現給波蘭讀者。
在“新絲綢之路”亞歐大陸物流通道中,波蘭同樣是必經之地,故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波蘭絲綢之路文化基金會副會長熱曼奈克覺得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倡議對文化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是由于文化交流,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更好地理解和更好地合作。不少人更是因為與中國或波蘭的文學結緣,從此走上了推廣兩國文化文學的道路。易麗君老師回顧一生,譯作等身,她笑著說道,“說老實話,我這一輩子就埋在波蘭文學里去了,我喜歡波蘭文學,喜歡波蘭人的性格,喜歡波蘭,這個感情就是文學培養的?!?/p>

易麗君教授接受波蘭前總統授勛(圖由被采訪者提供)

安德烈 魯軒勒在東京波蘭語研討會(攝影 吳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