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尋找內地與香港觀眾 都有共鳴的題材 ??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影視藝術研究院院長陶冶分析:“CEPA協議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規定了香港與內地合拍片可以享受內地電影的待遇,有了更高的分賬比例,制片方可以獲得更大利益。原先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是700萬人口的香港和六七千萬人口的東南亞市場,CEPA之后卻可以背靠14億人口的廣大市場,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陶冶談到,回看香港導演的北上之路,有兩名導演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個是陳可辛:“在找尋適合兩地觀眾的題材上,陳可辛花了很大力氣。他在2007年的作品《投名狀》和2009年的作品《十月圍城》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整合了香港人和內地人對于同一段歷史的記憶,找到了兩地觀眾都有共鳴的題材。自從1842年被割占之后,很多內地所經歷的歷史大事件,香港都沒有經歷過。但你看《十月圍城》,這部影片選用了孫中山來香港這個歷史事件做切入口,講述了香港各界志士共同保護他的故事,這是內地和香港觀眾共同的歷史記憶。”第二個是徐克:“徐克在2014年拍了《智取威虎山》,他把一個樣板戲題材拍成了一部007式的商業類型片。電影在商業化之后一定會變成類型電影,以前內地更多的是把電影當成藝術、當成文以載道的表達,但香港電影人把一套商業類型片的拍攝手法帶到內地來。”自此之后,一種新的合拍形式開始流行起來:內地提供題材,香港電影人進行類型化創作。 ??“盡皆過火,盡皆癲狂”,這句來自美國知名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的評價,成為香港電影最廣為人知的標簽。而田啟文認為,香港電影人并非“為癲而癲,為狂而狂”:“其實我們都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共同目標,就是要市場認可。拍片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觀眾和市場,也因此逐漸形成了一種行業的自我尺度,知道應該做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拍好一部戲,得到觀眾認可。這是一種良性的生態。”在這種生態下成長起來的香港電影人,練就的一身拍商業類型片的好本領,成為他們融入內地電影工業的“撒手锏”之一。在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之后,香港電影人接觸到更多樣的題材。林超賢成功打造了改編自湄公河大案的《湄公河行動》和改編自也門撤僑行動的《紅海行動》;劉偉強先拍了《建黨偉業》,后來又拍了《中國機長》和《中國醫生》。徐克和林超賢共同參與了《長津湖》和《水門橋》的拍攝,兩部電影共收獲超過97億元票房。田啟文說:“以前香港制作人基本沒有辦法接觸一些軍隊題材,這種題材是要國家專屬單位支持的,不然根本立不了項。但現在你看《長津湖》,徐克、林超賢、陳凱歌三大導演一起拍,當中有兩個是香港導演。我相信國家逐漸意識到,電影首先是個商品,就算是主旋律題材,也可以用商業化的包裝,讓觀眾更易感受家國情懷。”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