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 胡廣欣)在香港,一代代電影人以光影為媒,制作出一部部絢麗多彩、異彩紛呈的電影,造就香港“東方好萊塢”的美譽,讓“香港電影”的名號響徹全球。雖然曾在上世紀90年代陷入低谷,但香港電影在困境中堅守、創新,在回歸之后乘著政策和環境的東風,實現了又一次騰飛。 ??過去25年里,香港電影和電影人如何深度融入內地電影工業?內地廣闊的市場和資源,如何幫助香港電影走出困境?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背景,香港電影未來又有怎樣的發展空間?就此,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及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影視藝術研究院院長陶冶。 ??【出路】合拍片漸成香港電影產業主流 ??說起香港電影的繁榮,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用了“時勢造英雄”五個字來形容。 ??吳宇森的血色浪漫、徐克的天馬行空、周星馳的小人物喜劇……香港電影產量高、題材多、創作上不拘一格,使其有著迥異于其他地區電影的獨特面貌,也因此獲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霸诤荛L一段時間里,香港電影的最大優勢在于創意和制作。我們這么小的地方,最高年產紀錄可以達到400部,每天起碼開拍一部,而且題材十分多樣。不同的題材能夠吸引到不同地區、不同口味的人,因此香港電影曾有一段時間受到全球矚目。”田啟文說。 ??香港電影從來都不只是“香港的電影”。跟香港經濟一樣,香港電影產業同樣具有外向型的特點,外埠市場非常重要。在港產片最賣座的1992年,其外銷收入為18.6億港元,高于本地收入12.4億港元。田啟文在20世紀70年代入行,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起落興衰:“‘花無百日紅’,香港電影靠著它的獨特優勢一路發展,到了某個臨界點,就開始暴露很多問題。首先是制作成本變高,導演和演員有了名氣,酬勞自然是要漲的;拍得貴,自然賣得也貴。但當時外銷市場經濟下滑,承受不起高價格,就不買港片了,轉而興起本土制作,香港優勢慢慢削弱。而回到香港本地,好萊塢大片的到來又搶占了香港電影的市場?!?/span> ??香港電影產業在迫切找尋出路的時候,正好遇上內地市場的開放。2003年所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成為公認的香港電影轉折點。協議生效后,香港和內地的合拍片可以作為內地電影進行宣傳和放映,不再受到20部引進大片的限制。CEPA協議于2004年實施后,《無間道3:終極無間》成為首部內地與香港同步上映的合拍片,除了劉德華、梁朝偉等香港原班人馬,還有內地實力派演員陳道明擔綱重要角色。影片上映頭三天,內地票房突破2000萬元,香港票房則超過1200萬港元。此后,CEPA又陸續簽署補充協議,包括香港商人可以在內地投資電影院、允許合拍電影在香港制作等,合拍電影逐漸成為香港電影產業的主流。 ??田啟文與內地團隊合作多年,他對香港和內地的融合深有體會:“有什么市場能夠比14億人口的內地市場更好呢?更何況我們同宗同源,合作更加便利。內地人多、資源豐富,非常有利于拍攝?!盋EPA協議簽署至今已經19年,香港與內地的電影合作形式愈發多樣,題材、制作、演員、資本逐漸無分彼此。2019年,《廉政風云》《掃毒2》《葉問4》《新喜劇之王》四部合拍片穩坐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前四位;位居內地電影票房總榜首位的《長津湖》,就有徐克、林超賢兩位香港導演的參與。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