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電影: 仍慘淡仍凄涼 2020年,在整體乏善可陳的情況下,國產電影中仍然涌現出了《一秒鐘》《氣球》《春潮》《掬水月在手》《棒!少年》《第一次的離別》等一批藝術水準上乘的作品,給失落已久的影迷們帶來了些許的慰藉。 電影《氣球》講述了藏地婦女卓嘎懷孕之后在現實和信仰的沖突中陷入“生還是不生”的兩難境地,以此展開了對于普通藏民生存境遇和情感狀態的探討。影片延續了導演萬瑪才旦一貫的靜觀式美學,以旁觀疏離的姿態去展現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體現出一種克制的深情與詩意的悲憫。張藝謀執導的《一秒鐘》則再次將目光朝向特殊年代,以“元電影”的方式建構了一則看似簡單實則豐富的寓言式文本。影片對于膠片和集體觀影場景的反復再現,以戀物和迷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數字電影時代的回暼與懷舊。更重要的是,片中不斷渲染的觀影儀式,淋漓盡致地展示出電影這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如何發揮效能的。影片展現了身為受難者、闖入者與旁觀者的知識分子張九聲,是如何游離于崇高的、狂歡的集體之外,又是如何被時代所放逐的。片尾風沙掩埋膠片的鏡頭,指向了我們無法療愈的歷史遺忘癥,也讓遭遇技術問題的《一秒鐘》成為2020年國產電影的獨特華章。 盡管上述影片的藝術水準可圈可點,但市場表現上卻十分慘淡。雖有導演張藝謀和主演張譯的加持,《一秒鐘》的票房仍不足1.5億。其余影片更是凄涼:拉開影院復工大幕的《第一次的離別》票房不足500萬,《氣球》票房不足700萬,《掬水月在手》票房不足800萬。導演萬瑪才旦公開呼吁增加排片并“給每個電影以公平的機會”,成為當下藝術電影夾縫中求生存的悲涼寫照。 藝術電影的處境進一步凸顯的是傳統影視藝術在當前流媒體時代的困境。隨著近兩年綜藝節目的爆發式發展,綜藝變得越來越系列化,綜藝藝人日趨職業化。經歷了粗放式擴張之后,網絡影視如今也變得越來越精品化。除此之外,還有短視頻等形形色色的視頻形態的圍追堵截。在如今這個無遠弗屆的視頻時代,傳統影視藝術的獨特性正日益消解。 當然,度過了2020年這個非同尋常的年份,人們會由衷地體會到,影院觀影仍是人類不可或缺的藝術體驗,而優質的內容與創意才是這個融合時代的立足根本。我們無法預知黑天鵝何時還會再降臨,只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影視行業里努力鍛造自身的御寒能力。希望走出凜冬,便是春潮。(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