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9日24時,全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4萬。
15秒接觸就染病說明新冠肺炎傳染性特別強嗎?為什么有輕癥患者突然病情加重去世?為什么核酸檢測“假陰性”現象頻發?就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2月10日專訪王貴強主任,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專家提醒,“宅家”人群要適量降低食物攝入總量,多攝入有利于提升機體免疫力的食物,適當攝入一些補肺健脾食物。賈虹特別提醒,烹調動物性食物要徹底燒熟、煮透,用餐時使用公筷公勺,儲存時注意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11日晚,鐘南山院士接受采訪表示:有關我們團隊關于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特征的文章,這個研究是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共計552家醫院提供臨床的數據,研究團隊對患者臨床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的。
近日有研究認為,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這引發了一些爭議和討論。中華菊頭蝠被認為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而參與病毒從自然宿主到人類傳播過程的“二傳手”果子貍被認為是中間宿主。
11日下午,廣東醫療隊武漢前方ICU團隊與后方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遠程視頻病例討論會議。鐘南山院士通過視頻連線說,從目前來看,疫情拐點還無法預測,但峰值應該在2月中下旬出現。
龍江表示,復工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可能造成疫情擴散蔓延,上班的市民務必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做好健康監測。最好個人單獨用餐,可采取分時段進餐、用餐人員之間保持1.5米以上距離并減少交談、送餐到各崗位等。
應對細菌性肺炎,人體天然會有兩個基礎防御機制:咳嗽、咳痰;白細胞尤其是其中的中性粒細胞增高。新冠肺炎病人的主要癥狀是發熱、乏力、干咳,化驗檢查顯示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于2月1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對全國近千起的聚集性疫情進行分析發現,其中83%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常見的還有聚集性的場所,有醫療機構、學校、商場,工廠、企業等。聚集性疫情的病人年齡范圍比較廣,從嬰幼到老人。聚集性疫情一代大概占22%,兩代病人占64%,也有個別的會出現三代甚至四代。
盡管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出現七連降,但是疫情防控形勢還不容樂觀,不少人也還會繼續居家隔離,相當數量小區隔離強度還有所升級。隔離生活容易誘發焦慮,該怎么破?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
光明網訊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進展始終牽動人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重癥患者病死率已有明顯下降趨勢。潘蕾表示,當炎癥風暴發生后,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情會突然加重,不僅導致肺部的損害,還會引起腎臟、肝臟、心肌等器官的損害。
當病毒感染上皮細胞時,免疫細胞同時也被激活,釋放因子促進杯狀細胞分泌黏液,刺激平滑肌的收縮,從而產生咳嗽咳痰癥狀;(4)但是,如果病人出現干咳癥狀,則說明病毒突破氣管、支氣管部位的防線,侵入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細胞同樣會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