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的體育之問:怎樣造就更多“媽媽選手”?
2022-05-10 09:23:2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薛逸群 作者: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隨著母親節的到來,體育圈的“媽媽選手”重回大眾視野。是什么造就了這些“媽媽選手”?如果我們希望看到更多女運動員不用在生育和事業之間二選一,還可以做些什么? 生娃是個“精密工程” 2017年全運會后,里約奧運會女子蹦床銅牌得主李丹退役生子,2019年復出備戰東京奧運會。回想起來,李丹坦陳“當時的想法過于天真了”。她沒有想到身體能力在產后下降了那么多,因此“每天都像拼命三郎一樣練”。結果,訓練量一上來,她就發40度高燒。她覺得如果能提前多了解一些生育帶來的身體變化,或許恢復能更順利些。
2017年天津全運會,李丹在完成動作后慶祝。 新華社記者連振攝 而跆拳道選手吳靜鈺的產后恢復則是從練走樓梯開始的,前兩個月都沒上對抗,“生完整個身體都散了”。 “運動員產后要先把身體調整到正常狀態,再進入項目的訓練。”北醫三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侯征說,“普通產婦一般選擇哺乳到孩子一歲,所以產后一年恢復到產前水平就算很不錯的。” 但頂尖運動員的時間是寶貴的,所有計劃都圍著奧運會轉。怎么在四年的周期里完成懷孕、生產、恢復、復出并且達到頂尖競技水平的全過程,需要運動員本人的強大意志,也需要家庭、教練和醫療團隊的配合。李丹的丈夫一個人帶孩子帶了一年多,吳靜鈺甚至連女兒的疫苗本放在哪里都不知道。她們的團隊也都在用營養、運動康復等各學科知識幫助她們回到賽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