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〇年 1月28日 中緬兩國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緬甸聯邦政府關于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之間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10月1日,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這是中國與鄰國成功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例,為以后解決類似問題樹立了良好范例。此后,中國又陸續與尼泊爾、蒙古、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國簽訂了邊界協定或條約。 3月22日 中共中央批轉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毛澤東代中央起草批示,將鞍鋼實行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制度稱作“鞍鋼憲法”,要求在工業戰線加以推廣。 5月25日 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從北坡集體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人類第一次戰勝珠峰北坡天險。 11月3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要求堅決糾正農村人民公社的“共產風”。 11月17日 國務院第一百零五次全體會議通過《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批準《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九六一年 1月14日-18日 中共八屆九中全會召開。會議正式通過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轉入調整的軌道。毛澤東在全會及此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會后,中央領導同志相繼到基層進行調查研究。 3月15日-23日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討論并通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即“農業六十條”),對農村政策進行調整。隨后,工業、商業、手工業、科學、教育、文藝領域也進行調整,并相繼制定了工作條例。 4月9日 中共中央轉發中央精簡干部和安排勞動力五人小組《關于調整農村勞動力和精簡下放職工問題的報告》。到1963年6月,全國共精簡職工1887萬人,減少城鎮人口2600萬人。 一九六二年 1月11日-2月7日 中共中央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會議初步總結“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強調加強民主集中制,切實貫徹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以迅速扭轉國民經濟困難的局面。 2月13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提出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由生產大隊改為生產隊。 2月21日-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在中南海西樓召開。劉少奇主持會議。陳云在講話中提出克服困難的6條意見。 3月2日 周恩來在廣州向出席全國科學工作會議及全國話劇、歌劇和兒童劇創作座談會的代表作《論知識分子問題》報告,重新肯定我國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發揮科學和科學家的作用。 6月 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在上海研制成功。 9月14日 國務院發出《關于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 9月24日-27日 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召開。會議把社會主義社會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進一步擴大化和絕對化。 10月20日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對印度軍隊的武裝進攻進行自衛反擊作戰。自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單方面后撤20公里,并在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設立民政檢查站。 12月14日 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成立十五人專門委員會的決定》。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加強對原子能工業建設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試驗工作以及核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周恩來任主任。 一九六三年 1月2日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為一位右手完全斷離的病人成功實施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 1月4日 周恩來將毛澤東提出的對臺灣問題的有關原則概括為“一綱四目”,通過有關渠道轉達給臺灣方面。一綱是:臺灣必須統一于中國。四目是:(一)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蔣(介石),陳誠、蔣經國亦悉由蔣意重用;(二)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三)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并征得蔣之同意后進行;(四)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 2月11日-28日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在農村開展以“四清”(即清理賬目、清理倉庫、清理財物、清理工分)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城市開展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的“五反”運動。到1966年上半年結束。 3月5日 《人民日報》刊登毛澤東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全國掀起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 4月6日 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援外醫療隊。這是中國政府向非洲國家派遣的第一支醫療隊。 5月27日 國務院發布施行《森林保護條例》。 6月14日 中共中央發表《關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9月6日至翌年7月14日,又連續發表總稱為《關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的9篇文章(通稱“九評”)。中蘇兩黨之間的論戰達到高潮。1966年3月起,中蘇兩黨關系基本中斷。 11月17日 毛澤東為河北抗洪搶險斗爭展覽會題詞“一定要根治海河”。到1973年11月,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及南運河等5大河系和徒駭河、馬頰河等骨干河道得到普遍治理。 12月2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原則批準中央科學小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關于1963年-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報告、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科學技術事業規劃。 12月14日-翌年2月29日 周恩來訪問亞非歐14國,提出中國處理同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關系的五項原則及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 一九六四年 2月10日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和通訊,介紹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艱苦奮斗、發展生產的事跡。此后,“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展開。 5月15日-6月17日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討論了“三線”建設問題。1965年夏,“三線”建設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20世紀80年代起,國家對“三線”建設實施全面調整與改造。 6月-8月 中央軍委在推廣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群眾性練兵熱潮的基礎上,在全軍分為18個區舉行“比武”大會,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了軍事訓練匯報表演。 8月17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國家經濟委員會黨組《關于試辦工業、交通托拉斯的意見的報告》,同意在全國試辦12個托拉斯。 10月2日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人民大會堂正式演出。 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 12月20日-翌年1月5日 全國政協四屆一次會議舉行。會議推舉毛澤東為全國政協名譽主席,選舉周恩來為主席。 12月21日-翌年1月4日 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不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會議選舉劉少奇為國家主席,朱德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一九六五年 4月5日 河南省林縣紅旗渠實現總干渠通水。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成“人造天河”紅旗渠。 6月26日 毛澤東在同醫務人員談話時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9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轉衛生部黨委《關于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到年底,全國城鄉醫療衛生網基本形成,相當一部分農村地區實行合作醫療制度。 7月20日 前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和夫人從海外歸來,抵達北京。27日,毛澤東接見李宗仁夫婦。 9月17日 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12月31日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成功交付。 年底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全面完成。 一九六六年 2月7日 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隨后,全國掀起學習焦裕祿的熱潮。 3月8日、22日 河北邢臺地區相繼發生里氏6.8級和7.2級強烈地震。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和解放軍的大力支援下,災區人民積極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5月4日-2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簡稱“五一六通知”)。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召開,作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這兩次會議的召開,是“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的標志。“文化大革命”歷經10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10月27日 中國成功進行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 一九六七年 2月11日、16日 在中南海懷仁堂由周恩來主持召開的中央碰頭會和此前1月19日、20日召開的中央軍委碰頭會上,譚震林、陳毅、葉劍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等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提出強烈批評。這次抗爭后來被誣為“二月逆流”而受到壓制和打擊。 3月19日 中央軍委作出《關于集中力量執行支左、支農、支工、軍管、軍訓任務的決定》。到1972年8月,人民解放軍先后派出指戰員280余萬人次執行“三支兩軍”任務。 6月17日 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9月5日 中國政府和坦桑尼亞、贊比亞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關于修建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的協定。1976年7月14日,坦贊鐵路竣工,交接儀式在贊比亞舉行。 一九六八年 10月13日-31日 中共擴大的八屆十二中全會召開。會議對劉少奇作出完全錯誤的政治結論和組織處理。1969年11月12日,劉少奇在河南開封含冤逝世。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平反昭雪。 12月22日 《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國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會議決定調整政策,逐步縮小上山下鄉的范圍,有安置條件的城市不再動員下鄉。到1981年11月,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結束。 12月29日 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這是當時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