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傳統習俗漸行漸遠 穆榮的老家在湖南溆浦,這里至今仍保留著大小端午的說法。常說的五月初五叫做小端午,五月十五才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大端午節。至于這個傳統的由來,穆榮告訴記者,傳說是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屈原的死訊傳來時已經過去了10天,所以才有大小端午之分。 “至于過節,那一天家里是一定要好好吃上一頓的,大菜一般都是鵝,不愛吃鵝的家庭也起碼要有一只鴨子上桌。粽子的種類尤其多,形狀上有尖角的、長條的、方正的等,餡也很多樣,棗子、豆子以及肉餡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種有胳膊粗的長條形的臘肉粽子,里面包的是實實在在的肥瘦臘肉,煮熟以后油脂滲入粽子里香氣撲鼻十分誘人。”穆榮回憶說,賽龍舟也是很吸引人的,“端午節那天,鄉鎮都會派出自己的隊伍和龍舟在小城里比賽,較為正式的會在開始前祭祀屈原,跳一場儺戲”。 在穆榮的印象中,龍舟賽的地點就在鎮邊的河里,每年各村都會有一兩條船參賽,隔幾年還會有新的龍舟下水比賽。“如果村里今年有新龍舟下水,那么船上人的姻親要準備紅布、爆竹、紅包、飲料等‘接龍舟’,據說可以讓龍舟劃得更穩、更快,保佑一船人的平安。不過,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村每年都會有新龍舟下水,‘接龍舟’也就不再像以前那么隆重了。龍舟賽參賽的大多是村里的青壯年,盡管這幾年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但是端午節這天,還是會有很多人特地從外地趕回來,一是為了和家人團聚,再就是為了上船比賽了。我們這邊講究劃過船之后今年的運氣就會特別好,這大概也是很多人都熱衷上船的原因吧”。 在北京當健身教練的顏亮來自山東煙臺,他告訴記者,在他的家鄉,姑娘們要在端午節前趕制香包,“那段時間街上會有挑擔子賣雜貨針黹的,大小姑娘們會買各種彩線,在端午節前的幾個夜里趕制香包,就是放上香的艾蒿,還有其他的香草,縫制荷包,然后穿上彩線。端午節那天,姑娘們與小伙伴交換荷包表達友情,或者送給心儀的小伙子表達愛慕之情”。 除了上述比較大眾的習俗,各地還有端午節的地方性民俗。在北京上大學的程菲告訴記者,山東濰坊老家的習俗就是端午節看閨女,“這一天父母會買了禮品去出嫁的女兒家吃團圓飯,看看女兒在婆家過得好不好,但是現在這個習俗被一些人指責為‘倒孝’,這就讓人很難理解。現在,只有一些家庭保持這個傳統,大多數早都不看了”。 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2009年,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據悉,端午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理由正是因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由驅毒辟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域差別而略有不同。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過端午節,很多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這樣的感受——“索然無味”。 不可否認的是,端午節的“身份”與其被“瘦身”為粽子節的現實有些不符。 “在現代城市社會,傳統的節日像是被曬干的咸魚,缺少了文化韻味,只剩下干枯的形式。這也許是一些人覺得傳統節日乏味,更愿意過洋節的原因。”穆榮說,社會發展演變的趨勢無法阻擋,但不意味著傳統的文化、習俗會消失,“我們每個人學到的歷史、受到的教育、讀的詩詞歌賦,都有著古代文化的影子。對自然的熱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悟,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之中的。那些傳統文化習俗總會找到一種方式,與現代文明融合”。 |
相關閱讀:
- [ 06-12]臺灣端午節的民族記憶
- [ 06-10]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 [ 06-10]#有理有節·端午# 端午節,吃啥粽?
- [ 06-10]有理有節·端午:別丟掉端午節傳統文化的韻味
- [ 06-09]有理有節·端午:把準端午“粽心”弘揚愛國主義情懷
- [ 06-09]記者手記:端午節承載著中國人的“詩和遠方”
- [ 06-09]端午節到來:飲雄黃酒避五毒 民間有送瘟神儀式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