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在福建福州,選手們在倉山浦下河龍舟池參加比賽。當日是端午節假期第一天,多地舉辦龍舟比賽,用這種傳統方式迎接端午節。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新華社宜昌6月9日電 題:記者手記:端午節承載著中國人的“詩和遠方” 新華社記者 吳植 喻珮 譚元斌 “每年的這一天,江水會流得慢一些,龍舟會劃得快一些。他沒有坐在船上,也沒有站在岸上,可又無處不在……”這是詩人洪燭長詩《屈原》中的語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佳節,全國各地用賽龍舟、包粽子、縫香包、辦詩會等各種形式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位于長江之濱的湖北宜昌是屈原故里,在他之后,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也都曾在這片土地上揮毫潑墨,留下千古絕唱。 如今的宜昌,仍是“詩歌的沃土”。宜昌既有“宜昌新詩學會”“三峽詩詞學會”等市級社團,又有屈原故里的“騷壇”“天問”等民間詩社,它們常年把觸角伸到社區、學校、鄉村,撒播詩意的種子,澆培著詩歌的苗裔。 在今年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期間,宜昌更是圍繞詩歌文化組織了多場群眾參與度高的活動:“致遠方——我愛宜昌”詩歌創作和朗誦藝術大賽吸引了1500多人參與,上至八旬老人,下至4歲孩童;“詩意校園”評選活動鼓勵全市青少年學生誦讀、感悟和創作詩歌;中國詩歌之城“宜昌詩庫建設”活動征集詩歌作品5000多件,來自全國23個省區市的上千名作者;以“迎端午、頌家鄉”為主題的萬人吟詩活動,讓詩香洋溢在城鄉每個角落。 “我知道端午節不僅是一個‘粽子節’或‘龍船節’,還是一個‘詩人節’?!币瞬刑一◣X小學五年級學生肖子越告訴記者,他愛讀詩寫詩有3個原因:詩歌讓人敘事抒情,更能感悟美好的生活;讀詩寫詩是向歷代詩詞名家致敬,希望他們能知道自己開啟的詩歌文化正被后人傳承;要告訴當下的人們,不要沉迷于物質世界和網絡世界,而要多閱讀、多寫作、多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 “端午節的意義,在于它承載著中國人的詩和遠方。”三峽大學民族學院院長、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黃柏權教授說,當下中國人在物質生活比較滿足的情況下,有了更多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使端午節習俗遠遠超越了美食等物質享受范疇。如今人們在端午節隆重紀念屈原,正是因為屈原的詩歌反映了我們民族的一些精神追求,比如憂國憂民的情懷、上下求索的精神等。在節日活動中,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有責任對后一代更多從節日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進行教育。 華中師范大學楚學研究所所長、湖北省屈原研究會會長蔡靖泉教授認為,端午文化,就是傳統端午節俗中包含的以紀念屈原活動為中心內容,以民間祭賢祀祖、祈福禳災、祛病健身等各種習俗為表現形式,以民眾向往國家富強安定、社會和諧公正、生活幸福美好、世人康寧高潔等理想追求為精神實質的文化體系。其文化表現形式是中國的,其文化內蘊精神則與全人類的理想追求相通合。 |
相關閱讀:
- [ 06-09]記者手記:日企誠信缺失令“日本制造”蒙羞
- [ 04-19]記者手記:美國主流媒體集體失語的背后
- [ 04-08]記者手記:羊小平砸缸
- [ 04-06]駐站手記:是堅守崗位,也是在家過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