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3月3日電(魏薇)陽春三月,柳綠花紅,鹽城市郭猛鎮楊侍村農業生態園也迎來了游人如織。這座建設以生態高效農業為主,并融休閑觀光、野外采摘、娛樂餐飲、水上樂園等重點項目,2014年在國家農業部“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評比中,一舉榮獲了“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現代新村”稱號,成為了當地的明星精品園。 楊侍村外,1000畝的現代設施農業園里,白色的大棚整齊羅列。正是草莓采摘的熱季,紅色的精靈在葉間錯落生長,棚內總彌漫著一股清甜的香氣。但農戶陳正奎和他的愛人有點發愁,田間枯枝落葉突然間多了,原本郁郁蔥蔥的草莓,近期長勢有些停滯。 忽然,大棚的門簾被人拉起,一只沾滿了泥土的皮鞋率先邁進了棚內,“老徐,你來了呀!”陳正奎連忙站起來。 “我來看看你們的草莓,種的怎么樣了?”老徐蹲下身,仔細查看了一番,然后告訴陳正奎: “病葉要全部摘除,生須子的尤其要剪掉,一定記得把病葉帶出棚外,因為葉片上帶有細菌。高位的花分散營養,要及時剪除,一般花果越靠近基部才越好吃。你還要調解好棚內的溫濕度,白天棚內室溫超過30度,就要注意通風了。” 陳奎正連忙點頭,記在心里。來的這位“老徐”,正是江蘇鹽城市農科所科技服務首席專家徐文華。一周之內,這已經是他第二次來到陳正奎的大棚了。對于陳正奎來說,從09年前還在苦心經營小本生意,到現在成為年薪十幾萬元的現代化職業農民,多虧了2009年起鹽城市農科院“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項目的實施。若干名如徐文華這樣的優秀農業科研人員常年扎根農村一線,指導調研,讓創新成果直接轉化為富民成果,為當地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撐。 徐文華(左)在給農戶做現場指導。 送技下鄉 打造田間“不走的隊伍” 在田間地頭奔波,徐文華和他的專家同事們似乎總有用不完的精力。 鹽都區婧婧果蔬家庭農場負責人董兆付把只在熱帶生長的火龍果,成功地搬進了自己的大棚里,時下,火龍果肥厚飽滿的莖條,正預示著這批紅心火龍果的前景看好。“火龍果長在我們的土地上,以前誰敢想?科研專家們帶著我們去山東考察過,把他人的先進經驗學了回來,加以改進,種草莓的人太多,眼下就等著這批火龍果另辟蹊徑、上市賺錢了。”董兆付喜滋滋地說。近年來,鹽城市農科院的駐村專家,多次組織村干部,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赴北京、山東、陜西等地考察,在邊看邊議的學習中,借他山之石推進所在村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新路子,不僅引進了新品種,同時還學到了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理念。 在仰徐村的愛東家庭農場,江蘇所科技服務項目駐村專家陳友祥正在教農戶陳正海怎樣修剪葡萄的枝條。“我們一個電話,專家們就趕過來,來了以后不喝一口水,不吃一頓飯,直奔田間,發現了問題就千叮嚀萬囑咐,我們很感動。”陳正海說道。和仰徐村大部分農場一樣,陳正海也種植著葡萄、水蜜桃、番茄、果蔬等作物,嘗到了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新型工業產業以及近郊生態旅游業的甜頭。 陳友祥(左二)指導農戶修剪葡萄枝條。 很難想象,早在幾年前,偏僻的仰徐村還僅僅只是一片稻田,收成也只能看天吃飯。徐文華是省內第一批“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對接服務于仰徐村的駐村專家,作為單位科技服務項目首席專家,他長年駐村服務200多天。為確保示范基地建設的持久性和輻射展示效果,他牽頭入股仰徐村且流轉租賃土地700畝,合作創辦了“鹽城市仰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構建“公司 基地 農戶”的科技服務平臺,并在該基地為仰徐村插下了第一根大棚支架,不僅為該村設施農業實現零的突破,而且帶動該村設施栽培面積連年翻番。如今的仰徐村已面貌一新,相繼建成了千畝設施葡萄園、千畝設施草莓園、千畝設施蔬菜園、千畝景觀園林和千畝糧田示范園。 送技到村,扎根在村,與村民不分你我,成了徐文華和他的同事們常年的狀態。除了對接指導,鹽城市農科院的科研專家還積極幫扶創辦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銷;專業合作社園區內,7個規范化村級農技站直接建到田頭,在這些農民看得到、聚得齊的必經之處,駐村科員人員以“傳幫帶”的形式培養農技員,及時解決瓶頸問題,幫所在村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實現農技“二傳手”、服務“零距離”的幫扶工作。 揚科研之力,興成果之豐。如今,仰徐村營造了“科研單位 公司 基地 合作社 農戶”的運作模式。科研人員與農戶一齊入股,共享科研項目轉化為富民成果的經濟效益。科研人員既是公司股東,也是科技特派員,為農戶做項目,也是農技下鄉的過程,自身的工作業績與農戶效益密切相關,這支“不走的隊伍”的根系,在鹽城的土壤里越扎越深。 四季歌情懷:在鄉土間灑下一腔熱情 常年協同農民唱著“四季歌”,常年沾著泥土的鞋與褲腳,常年飽受大自然洗禮的黝黑臉龐,成了“不走的隊伍”的真實寫照。 農村的道路修好以后,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徐文華特意考了駕照,給自己買了輛車,熟門熟路地穿梭在鄉野田間。“我們搞農技工作的,就是在辦公室里坐不住,心思老是記掛著田里的長勢。”年逾半百的徐文華,依然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很大的熱情,為了把培訓工作做到與時俱進、有聲有色,他還為自己添置了照相機、攝像機,因為要經常下鄉給農民送科技、開講座,他都實現將講課的內容制作成PPT,每逢下鄉還自備投影儀。圖文并茂地講解,讓農戶把授課知識掌握得“到嘴到肚”……往往,在結束了一整天的奔波之后,徐文華才回到辦公桌前,堅持撰寫學術論文或編寫農技信息。 好馬不鞭自奮蹄,對待工作嚴肅得近乎于苛求,在驗收成果時卻布滿娃娃般的燦爛笑容。徐文華自嘲,自己曾經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從最初沒有編制的科研助理,到如今的三級研究員,從事農業30余年,一番努力拼搏,身后是情懷,也是動力:打小在鹽城的田里長大,對土地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深厚感情。為了不讓自己34年積累的科研成果與實踐經驗“沉睡”著伴己退休,2009年徐文華主動請纓,由原來的純科研轉向農業科技服務和新農村建設技術支撐崗位,率團每年200多天駐扎在農村一線,入股下鄉創辦了鹽城市農科院仰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900多個科技示范戶,幫辦了26個農民合作社和18個注冊商標,譜寫起服務“三農”的新篇章。 而徐文華,只是鹽城市農科所所有駐村科研工作人員的一個縮影。 “鹽城市江蘇農業第一大市,更需要科技力量為農業插上翅膀。”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副所長孫明法介紹,“目前我們的科技服務隊伍已經建立起來,接下來還要全力配合科技服務,無論在政策制定,還是獎勵措施,我們都鼓勵讓更多的科技人員下田頭、忙一線,讓更多的科研力量真正地‘接地氣’,不僅在農田里開花結果,還要在與農戶開展深入合作的過程中,培養更多的農業高技術人才。” |
相關閱讀:
- [ 03-01](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別山革命老區春來脫貧忙
- [ 03-01]網絡媒體走轉改:5棵"搖錢樹"見證貴州誕生"寨沙模式"
- [ 03-01]【網絡媒體走轉改】一條出山路吸引百余青年回鄉創業
- [ 02-28]網絡媒體走轉改:高鐵鋼軌“體檢”師 呵護每一毫米的安全
- [ 02-27]【網絡媒體走轉改】“博士礦工”和他的“供給側菜單”
- [ 02-25][網絡媒體走轉改]我和動車有個約會
- [ 02-24]【網絡媒體走轉改】旱塬深處鐵道守護人每天巡檢彎腰1.3萬次下跪1300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