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2015-11-25 15:24: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金融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體制基本建立,金融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體制不斷完善。金融資源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源,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立足“十三五”時期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圍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五大理念,為未來五年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明確了目標,提出了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將五大理念貫穿于金融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塑造金融開放發展新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和審慎管理框架,堅持底線思維,確保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金融平衡、穩健、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投融資體制。 (一)健全金融機構體系,構建金融發展新體制 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進一步深化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加強資本約束,完善治理機制,更好地發揮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促增長、調結構方面的作用,加大對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繼續鞏固商業性金融機構改革成果,優化國有金融機構股權結構,改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機制,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形成有效的決策、執行和制衡機制。推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跨境金融資源配置權的中資金融機構快速穩健成長。依托合作經濟組織,引導合作性金融健康發展,形成廣覆蓋、可持續、補充性組織體系。提高金融機構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制度,增強國有金融資產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 (二)發揮金融創新功能,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加大金融支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力度,構建普惠性創新金融支持政策體系。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拓寬適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多元化融資渠道,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強化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力度,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創新間接融資服務科技創新方式,銀行與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投貸聯動。加快發展科技保險,推進專利保險試點。加快建立健全促進科技創新的信用增進機制。 (三)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創新調控思路和政策工具 按照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并舉、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要求,完善宏觀調控。采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和微調,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 創新調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前瞻性。完善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主,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科學性和準確性。 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讓市場在人民幣利率形成和變動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選擇和培育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體系,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完善中央銀行溝通機制,引導市場預期,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創新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增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性,促進財政資源和金融資源的結合,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制和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減少財政庫款波動對流動性的沖擊。 |
相關閱讀:
- [ 08-31]財經|國務院再提資本市場建設 點題金融體制改革 工業生產有望小幅改善
- [ 08-31]國務院點題金融體制改革 合理充裕流動性被提及
- [ 04-09]新常態下金融體制改革探索
- [ 12-31]李克強談金融體制改革:有條件保持金融市場總體穩定
- [ 11-28]建議進一步促進民間資本參與金融體制改革
- [ 11-05]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十八大以來金融體制改革述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