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3日電 去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發展戰略。這四個“全面”,體現出一個宗旨:國家的結構轉型、中國的全面現代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也展示了四個指向:作為現代中國的物質基礎、國家的發展態勢、國家的運作機制、國家穩定的政治保障。一個宗旨,是為四個戰略布局標定的共同核心;四個指向,凸顯一個宗旨蘊含的豐富內涵。
習總書記對四個全面的闡釋,正當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刻,正切合國家發展的宏大理論需要。其適時地提出與有效地推進,關乎中國是否能夠挺進深水區改革,掌握國家發展良機,推進國家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毋庸諱言,中國的改革在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之時,如何突破改革的瓶頸、渡過改革的困難期、超越既定改革模式、升華改革境界,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和舉世關注的大問題。
中國的改革,長期處在“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摸索狀態。在這樣的摸索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一次突破,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呼應上對現代社會主義實踐做出的巨大貢獻。它充分證明了,只要實踐需要理論,理論就會適時浮現。而今,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不僅仍然需要實踐摸索的巨大勇氣,也需要理論上的進一步突破。這是因為,中國的現代化實踐,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結構上,無論在問題浮現上、還是在改革難度上,無論在實踐推進上、還是在理論籌謀上,在世界現代化史上都是空前的。因此,如何在摸索性改革取得了經濟發展的驚人成就之后,為中國成為全局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而謀劃,就成為中國共產黨必須繼續在實踐和理論上頑強探索、努力求進的頭等大事。
偉大的實踐催生宏大的理論,理論的自覺引導偉大的實踐。既然中國的發展、國家的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的復興早已成為舉世公認的、21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在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隱然浮現之際,焉能不以宏大的理論建構來深沉回應這一世界歷史的深刻變遷,焉能不以理論的自覺來引導這一宏偉的歷史實踐,焉能不以全面的理論籌謀來創造性引導國家的發展?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正是對中國現代化未來發展所需要的理論指引做出的及時反應,正是對摸索性改革升華為自覺性建構的結構轉變做出的準確把脈,正是對中國從經濟領先、諸領域跟進型改革的發展道路的超越。這是一種理論上的深刻自覺,是首次全面籌劃中國現代轉變的理論嘗試。
中國的發展,已經處在一個從功能性改革到結構性轉變的關口,處在從經濟領域的現代化突進到總體現代化的關鍵時刻,處在從富強走向文明并有貢獻于現代人類社會的轉捩點上,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夯實共富中國的物質基礎,成為中國謀劃持續發展大業的理論出發點。民富國強,正是小康社會之于現代國家所具有的基礎性價值的鮮明體現。以全面深化改革,夯實制度中國的體制基礎,成為中國走出一條統合改革舉措,創新體制績效道路的理論支撐點。全面深化改革足以彌合國家諸體制之間的縫隙,促成長期有效的國家發展機制。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夯實國家治理中的法律權威,凸顯整個國家克己自守、奉公守法的局面,這是中國實現制度化穩健發展的理論突破點。以全面從嚴治黨,夯實中國持續發展的政治根基,成為中國突破既定國家結構的理論創新點。從嚴治黨,不是一時一地、一事一議的事情,而是既關系到政黨命運、也關系到國家未來的重大事務。
四個全面戰略的提出,有一個從分散觸及到完整表述的發展過程。分散的觸及,源自改革實踐的零星需求;完整的表述,出自改革頂層設計的理論自覺。正是這樣的理論自覺,必將有效引導中國發展、人類進步的偉大實踐。(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