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鮑聰穎)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成新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構建多方協同的防非長效機制,筑牢防非屏障,守護群眾“錢袋子”。 非法金融呈現新趨勢:虛擬貨幣、社交平臺成風險溫床 談及當前非法金融活動的新特點,成新湘指出,不法分子正利用“虛擬貨幣”“綠色轉型”等新興概念包裝騙局,借助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及非正規APP快速擴散,并通過線上線下跨區域、跨行業聯動,風險隱蔽性、外溢性顯著增強。新型非法金融活動迷惑性強、傳播快,亟需技術手段與監管創新應對。 成新湘介紹了湖南省防非宣傳實踐經驗,如“兩節”期間多部門聯動宣傳、金融機構陣地宣教、媒體全時段覆蓋等模式,形成政府引領、機構參與、社會響應的防非格局。她特別提及長沙市“0731無非法金融活動街道”示范項目,通過組建志愿者隊伍深入社區宣傳,有效提升公眾防范意識。“防非是系統性工程,需全社會共同參與,織密風險防控網。”她呼吁。 針對風險處置機制,成新湘建議“防打結合”,強化科技手段應用。湖南省已率先探索非法金融可疑資金監測機制,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打造風險預警“千里眼”,并開展打擊非法集資專項行動,實現重大案件風險“清零”。“抓住資金流向這一核心,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方能守住底線。”她表示。 防范非法金融需強化監管與金融供給側改革并舉 成新湘對監管部門提出建議:一方面需將“管合法更要管非法”原則落到實處,消除監管盲區,嚴防合法業態異化為非法金融;另一方面應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暢通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創新適配老年群體等特殊需求的理財產品。“金融機構要當好‘前哨’,既嚴控內部風險,又提升服務普惠性,擠壓非法金融生存空間。”她強調。 成新湘表示,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關乎群眾切身利益與社會穩定大局,需持續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協同、科技賦能、全民參與”的治理體系,讓群眾“錢袋子”更安全,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
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