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5月13日電(楊子煬)近日,天津市濱海新區法院依法公開宣判了轄區內首起利用非接觸式“短信嗅探”技術實施網絡侵財犯罪的新型信用卡詐騙案。 據介紹,“短信嗅探”是指使用由老式手機主板、天線、筆記本電腦等硬件以及相應的軟件系統等拼接組成的短信嗅探設備,截獲方圓500米范圍內同一基站下手機用戶在2G環境內發出或者接收的短信信息,從中提取機主的手機號碼、短信驗證碼等內容的短信信息獲取技術。 2021年7月至8月期間,被告人趙某伙同被告人李某先后在兩處人口密集的小區租住房屋,利用網絡購買的嗅探設備等作案工具,同步接收方圓約500米范圍內的手機號碼和短信信息。他們利用獲取的手機號碼登入手機APP及網絡平臺獲取他人身份證號及銀行卡號等信息,再利用獲取的上述信息資料登陸互聯網終端盜刷被害人賬戶中的錢款。通過上述手段兩人盜刷被害人人民幣共計73102.77元。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趙某、李某通過竊取手段非法獲取被害人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銀行卡卡號和短信驗證碼等信息資料,足以讓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義進行交易,數量巨大,其行為符合竊取信用卡信息罪的犯罪構成。被告人利用上述竊取的信用卡信息資料通過互聯網進行盜刷使用,竊取他人銀行卡內錢款,屬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且數額巨大,其行為均已構成信用卡詐騙罪,故對被告人趙某、李某以信用卡詐騙罪定罪處罰。分別判處被告人趙某、李某有期徒刑五年四個月、五年六個月均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 當下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日益盛行,使得犯罪分子有機可乘。此類犯罪作案手段隱蔽,防范難度巨大,挽損可能微弱,是威脅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的“毒瘤”。為此,法官提醒大家要注意四點:關閉銀行卡及各類支付APP的小額免密支付功能;提高各類網絡APP登陸及支付驗證手段的復雜程度;安裝手機智能安全軟件攔截和屏蔽垃圾、騷擾信息;如遇手機信號突然降頻或不斷接收非本人操作的異常短信驗證碼時立即掛失、凍結賬戶并報警。(完) |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
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