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 題:3.5公里的跨越:“雙奧總工”的奧運情緣 新華社記者田晨旭、趙旭 2008年,世界目光聚向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的盛大開幕式驚艷世界。2022年,“雙奧之城”北京將為世界呈現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冰雪盛會,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將迎來高光時刻。 “鳥巢”——“冰絲帶”,這兩座直線距離僅約3.5公里的標志性奧運場館,見證了“雙奧總工”、北京城建集團總工程師李久林的奧運情緣。 從“鋼”到“索”:一次次突破 勇于接受挑戰,是李久林團隊的特色。 2018年,在“冰絲帶”索網結構建設過程中,在安全易得的進口高釩密閉索和從未在建筑領域運用過、風險較大的國產高釩密閉索之間,擔任“冰絲帶”總工程師的李久林力排眾議,選擇了后者。 為攻克技術難題,李久林及其團隊同國內高釩密閉索代表性廠家共同開展技術攻關與創新,僅用3個月便突破技術瓶頸。通過安全性、可靠性驗證后,這批國產高釩密閉索迅速運用在“冰絲帶”的建設中。 2003年,“鳥巢”建設也曾遇到類似選材難題。“鳥巢”的鋼結構跨度大,所用材料須有超強承壓能力,又要滿足多樣的塑形要求。“當時這種建筑鋼材很難進口,國內更是無處可尋。我們決定‘背水一戰’。”李久林說。 隨后幾個月,工程團隊與鋼廠一起,從高強度鋼材的生產、鍛造,再到施工方法一步步攻堅,最終生產出Q460E高強度鋼材,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術閉環。 從大到簡:與時代共進 相較于周邊建筑的宏大,“冰絲帶”的主體稍顯低調。“速滑館的體量相對較小,且大部分空間都放在了地下。壓低建筑高度,一方面是為了節能環保,更高效地為賽場冰面營造恒溫環境;另一方面也使場館更加融入自然。”李久林說。 “冰絲帶”冰面面積近1.2萬平方米,使用氟利昂等傳統制冰材料將產生大量能耗,因此,環保制冰成為重要考量。經各方專家、團隊反復論證,最終提出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冰絲帶”成為全球首個使用該技術制冷的冬奧速滑場館。李久林介紹,如果用傳統制冷劑,同等用量下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劑的近4000倍。 從夏奧到冬奧,從“鳥巢”到“冰絲帶”,擔綱“雙奧總工”的李久林對時代的發展頗有感觸。 “奧運場館是特定時代下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有很強的時代性、引領性和標志性。鳥巢的特點是結構美,宏大挺拔,展現了大國氣質和風范;到了新時代,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奧運場館要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冰絲帶’體現了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特點。”李久林說。 從夏到冬:無比的自豪 2003年擔任“鳥巢”項目總工程師時,李久林只有35歲。當時的他,每天早飯前都要在“鳥巢”工地繞行一圈,“一圈下來大概是960米”。2018年,李久林擔任“冰絲帶”總工程師時已經50歲了,依然保持著每早轉工地的習慣。 “工地于我而言,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它身上‘每一處關節’的狀況,我都要心中有數。”李久林說。 李久林帶領的場館建設團隊,約有三分之一都是“雙奧人”。“大家都表達了參建‘冰絲帶’的強烈意愿。能親歷兩個奧運會的場館建設,是土木人無比的自豪。”李久林說。 由于冬奧場館建設用上了夏奧積累的經驗,加之國家科技創新氛圍空前高漲,“冰絲帶”的建設更加從容。 李久林說:“冬奧腳步越來越近,期待更多的奧運精彩在場館里綻放,也期待賽后能有更多民眾到場館感受冰雪的‘熱情’。” |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
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