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修復、8K修復成趨勢 最終落點仍在于“人” “某種程度上,以前修復一部電影比在故宮修文物還要吃力。”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廣州大學粵港澳影視藝術研究院院長陶冶坦言。但這種“吃力”程度隨著科技發展在不斷降低。他告訴記者,AI技術的融入讓效率得以提升。 利用AI修復電影,已經成為行業大勢所趨。不少傳統電影修復機構已對AI修復技術展開探索,而百度、愛奇藝等互聯網企業也通過自身技術優勢入局電影修復領域。公開資料顯示,一部兩小時的影片,需要10人團隊花費近20天進行修復,而利用愛奇藝的ZoomAI技術,只需12小時即可完成修復增強并上線。 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副主任副教授常樂向記者介紹,AI修復實際上就是用一個訓練庫,通過大量數據訓練出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不同判斷的能力。但他指出,“如果遇到非常復雜的情況,沒有足夠多的訓練庫進行訓練,它無法做出準確判斷。說白了,AI是一個非常好的輔助工具,但電影修復這件事離不開人。” 記者了解到,電影修復技術除了進度上追求高效,畫質上也在向更高清趨近。“人們追求極致的影像,8K修復是未來發展方向,但不是一個必選項。”常樂解釋,“把8K修復比作一個杯子,但如果膠片信息嚴重缺失,有可能根本無法把‘杯子’裝滿。因此,必須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 梁雄升也表示,電影修復不必一味追求絕對“高清”,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修舊如舊”。他向記者透露,“一些把珍貴資料交到我們手上的客戶,會提出‘保留歷史感’的要求,即在畫面里保留些許瑕疵、雪花,讓清晰度與復古感并存。” 可以看出,電影修復不是一件純粹的“技術活”,人本身的判斷力和審美底蘊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技術專家和藝術工作者共同參與。 “修復之前需要經過大量科考工作。”常樂指出,“為盡可能遵循、保持老電影的原有風格,甚至會邀請電影的導演、調色師、攝影師再次出面。”如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進行展映的4K修復版1998年電影《海上花》,就曾邀請原導演和攝影師共同負責后期調色指導,并專門請到上海的專家參與中文字幕的修訂,找出存在的錯漏之處,彌補多年缺憾。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