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郭佳)如果一生只看一部話劇,那么選擇《茶館》和《如夢之夢》的或許會各占半壁,而選擇后者的多半是愿在夢中沉淪。雖然《如夢之夢》從不缺明星與戲劇的互相加持,但進入第九個年頭,頂流明星還是成為賴聲川所構建的龐大精神體系中的X因素。“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5號病人的一句喃喃自語,寂靜澄明猶如入定。 看故事的人進進出出,演故事的又何嘗不是如此……結束了九城巡演最嚴峻的考驗——第一站武漢,央華戲劇首席制作人、《如夢》的監制和出品人王可然回應了諸多輿情關切。如同很多人一刷《如夢》大都會因內容反復套疊而只有跟著劇情疲于奔命的份兒,初談《如夢》的央華戲劇與賴聲川也并非一拍即合…… 在書本化的時代,初讀《如夢》甚至連紙質劇本都沒有 如果說九年前《如夢之夢》倔強地橫空出世,完全是基于王可然不曾因時間、實力與資源而改變的戲劇理念,那么如今能夠在后疫情復蘇期呈現史詩鴻篇,則來源于央華強大制作團隊的底氣。 “我做戲的初衷從來沒有變過,就是尋找在當下讓越來越多的國人進入劇場的行動理念。12年前,因為正在做《寶島一村》,剛好有機會和賴老師聊天,那一次我跟賴老師說,‘《寶島》是我認為賴老師頂尖的戲,也是您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戲。’賴老師笑了笑說,‘不一定,我還有個戲叫《如夢之夢》。’” “要知道那可是十多年前,正是紙質閱讀流行、書本化的工作時代,但《如夢》卻沒有任何紙質的版本。記得臺灣表演工作坊是從電腦的硬盤里幫我找到了這個劇本的電子版,我打印出來足足有厚厚兩大本。看完之后,我覺得這個劇本與國內當下通行的戲劇都不一樣,戲劇結構以及對生命的關注之精妙,足以關照全社會,從文本層面就十分打動我。” “當時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國人開始擺脫對命運的恐慌,考慮生死,正成為廣泛的心理現實。如何讓戲劇參與到關注人的焦慮上,用哲學觀幫助觀眾建立起一個審視生命、驅惡向善的行為模式。我希望用這樣一個創作探索中國劇場多種可能性的作品,為國人帶來更多的戲劇選擇方案。這就是我最簡單的動機。” 決定做《如夢》后,王可然給賴聲川打了一通電話,聽到的是賴老師在電話那頭的笑聲,“我能感覺到,開始時賴老師并不相信我會真的制作這部戲,原因大概是這出戲體量之大、對制作水準要求之高,讓人望而卻步。當時根據賴老師的描述,我能夠想象蓮花池的樣子,但當時也糾結于是做大劇場還是只在蓮花池做,不過我一直以來的觀念就是我們不應該做只給幾十人或一二百人看的戲。” 九年前的《如夢》,除了蓮花池和一樓觀眾席,還開放了三層觀眾席,由于視線阻礙,因此三層的票價定為80元至180元,王可然稱其為視線阻礙票。“坐在這里的觀眾可以看到舞臺上60%左右的戲,其余被遮擋的視線可以通過大屏幕來彌補。但其實架大屏所耗費的成本要遠超這兩個價位的票款回收。”但王可然卻用這種方式實踐著自己讓更多人通過戲劇獲取人生給養的初衷。 |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