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口喜劇的段位不算高 那么,單口喜劇真能稱為藝術嗎?至少從兩點看,它與傳統概念中的藝術格格不入。 其一,單口喜劇的創作中強調“平行原則”,即每個笑點基本是獨立的,在傳統相聲中,這被稱為“包袱摞著使”,是相對初級的表演方式。相聲作為語言藝術,不以包袱為核心,而是以情境為核心,強調“三翻四抖,鋪平墊穩”。畢竟包袱只能聽一次,觀眾知道底牌,就再也笑不起來了,而情境生動,就能做到百聽不厭。 其二,單口喜劇強調“梗”,達不到相聲中哏的深度。雖然作家張大春等人提出,“梗”是對哏的誤寫,本是同一個意思,但單口喜劇中的“梗”逗笑人,并不源于它的內容,而是源于它被重復。 以許知遠在《吐槽大會》中取笑金星的“梗”為例,稱金星只會問一些世俗問題,即使采訪魯迅,也會問他:“你后來和閏土見面了沒有?”它的笑點在于,這是金星的慣用語。對于沒看過金星節目的觀眾來說,根本笑不起來。“梗”其實是一種現代典故,只有被大眾所熟知,且在場景錯置時,“一句是臟話,另一句也是臟話”才似乎可笑。 因發展路徑不同,中國的單口喜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國外單口喜劇以自嘲為主,《奇葩說》《吐槽大會》等則加入更多貶低他人的內容;國外單口喜劇經常涉及公共議題,《奇葩說》《吐槽大會》等更多聚焦個人遭遇;國外單口喜劇的肢體表演更多,而《奇葩說》《吐槽大會》等更傾向于文字游戲……即使按單口喜劇的標準來衡量,《奇葩說》《吐槽大會》等的完成度也不算太高。 單口喜劇是消費狂歡的替代品 存有明顯缺陷,為什么單口喜劇卻“火”了起來,甚至還成了“順潮流”?因為我們正被后現代主義文化裹挾。 后現代主義文化肇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30年代已有學者提出這一概念),70年代中期在西方被確立。所謂后現代主義,是相對于現代主義而言。現代主義堅信理性,鼓勵人們追求真理、理想和真實,并以此為基準,重塑自我。現代主義反對虛無,要求個體過“有意義”的生活。可現代主義對生活概括太粗糙,畢竟現實并不完全由理性構成,太多所謂的“意義”經不起檢驗,且在“要求”的背后,隱含著權力的不平衡。 后現代主義更強調反省、中立、接納多元性,但隨著標準的模糊,真理也變得模糊起來。沒有對錯,固然更寬容,但也帶來了主體性的喪失,這讓現代人更容易隨波逐流。似乎擁有自我,其實擁有的是虛假的自我。 表面看,后現代主義是中立的,但事實上,它是對消費社會的模仿。 在消費社會中,沒有中心,也沒有好壞之分,所有顧客都是平等的。消費社會的特點是,絕大多數購買不是為了解決生活需要,而是為了占有某種商品所附加的符號。消費社會創造出大超市、商業街、時尚等集體節日,吸引人們去狂歡。 單口喜劇正是這種狂歡的延伸,它與消費社會的底層邏輯相通——即時消費,容易參與,不用聽別人規訓,潮流不斷在變。 當然,大超市等的狂歡是有代價的,需要現代人用996、加班等埋單,經歷過那種疲憊之后,人們會更加迷戀大超市給予的放松感,如果大超市還不夠勁,則有單口喜劇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