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揭秘 求真 劇組借來了143件文物復制品 在《覺醒年代》已播出的劇集中,百年前掀起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雜志多次被曝光。這珍貴的文物史料來自哪里?按1:1.2復建的北大紅樓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就此,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相關人員。 劇組借走146張歷史圖片 “《覺醒年代》劇組來我們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采風的時候,借走了143件文物復制品,這里面包括全套的《新青年》雜志、《每周評論》及其他一些書籍和手稿。”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文物資料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館員劉靜向北青報記者透露。 劉靜介紹,《覺醒年代》電視劇海報里,青年毛澤東手里攥著的《每周評論——青島問題號特刊》也是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文物復制品。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擔任助理員時,經常參加李大釗組織的學生研討各種新思潮的活動。后來為了推動愛國運動的發展、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毛澤東認為湖南迫切需要辦一個有影響的革命刊物,建議湖南省學聯仿效李大釗的《每周評論》,創辦了《湘江評論》周刊,他親自擔任主編。 “我館還給《覺醒年代》劇組提供了146張歷史圖片,其中有五四運動的場景,還有學生領袖照片,給劇組進行參考使用?!眲㈧o介紹道。 按照1:1.2比例復刻原版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在橫店影視基地拍攝出最佳效果,北大紅樓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復刻原版。劉靜說,當時劇組多次來到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內的北大紅樓原址進行實地測量?!八麄儜B度認真,問我這紅樓的紅木地板原來就有么?我說是的。他們還問紅樓的暖氣問題,100年前那時到底是燒火爐,還是已經有了暖氣。我說北大紅樓至今沿用了部分老式鑄鐵的暖氣片?!?/span> 劉靜還介紹,就連這紅樓展廳里安裝的陶瓷的荷葉燈,他們也事無巨細地問到了,“民國初年用的就是這種燈么”?劉靜回答是,但如今這個燈是修舊如舊,從武漢那邊專門定制的仿民國的燈。在她看來,正是劇組這種追根問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使得北大紅樓在鏡頭里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 “除了在橫店影視基地的拍攝,劇組還將最后一集的取景放在了北大紅樓原址。殺青那天,我就在現場,能在此‘見證’與回望百年前的那股思潮和歷史,我感到很榮幸?!痹擆^辦公室主任馬海亭補充說。 權威史料確保劇集真實性 對于《覺醒年代》這部劇,馬海亭認為拍得很真實?!拔铱吹絼〗M拿著厚厚的劇本,那是經過中央黨史文獻研究室審核過的權威史料。” 馬海亭表示,最近一直在追這部劇。片中意志堅定的革命者李大釗一邊冒著生命危險創辦雜志傳播馬克思主義,一邊很溫情地對待家人,妥善處理家務,并得到家人對他革命的支持,這些細節深深打動了她。這樣的劇情既有宏大的歷史敘事,也有革命者的家事與很生活化的一面,如此將家國情懷通過藝術化的表現形式緊密結合起來,使得人物形象很立體、很鮮活。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是經過了一段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啟蒙運動的,這為中共建黨做了很扎實的前期鋪墊。而這部劇正好恰如其分地抓住了這一歷史脈絡,彌補了鮮少有影視劇反映這一段歷史主題的空白,還關照當下,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瘪R海亭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