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拍攝 劇組千里“運黃沙” 營造黃沙漫天氛圍 北青報:劇中您和劉琳老師飾演的趙紉蘭有很多對手戲,您怎么看待李大釗和趙紉蘭之間的感情? 張桐:他們長相廝守的愛情很讓人感動。大家都很清楚他們兩個人的年齡差距、文化的差距、思想的差距,但是兩個人在婚姻中彼此尊重,彼此信賴,都很長情和深情。劉琳老師飾演的是一個勞動婦女,她演得很真摯動人,和她在一起演戲能夠感受到她對這個角色的深情投入。有一場告別的戲我印象很深,趙紉蘭決定自己帶孩子去鄉下,不給李大釗先生造成負擔,讓他安心搞革命,兩個人最后都背過身默默流淚。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即使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但是兩個人的心是緊緊連在一起的,這種感情是難能可貴的。 北青報:這是和導演張永新的第幾次合作?他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張桐:這是我和張導第一次合作,張導是一個對細節、品質要求很高的導演,相信大家從劇中也能看到。比如,李大釗回北京那場戲,要營造出百年前北京的氛圍,就需要黃沙漫天的感覺,劇組用了很大的功夫才不遠千里運來了黃沙,時間、精力、人力、財力都耗費不小,直到后來每個演員從戲上下來都是滿嘴的沙子。這些都源于導演對于細節的要求,一絲一毫都需要精準。 因為這部戲是歷史劇,劇組的氛圍也是非常有文化氣息的,整個劇組都會沉浸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氛圍中,大家經常會在導演的帶領下一起討論臺詞、劇情等。 談求學 年少時夢想是“當明星” 從計算機專業轉讀戲劇 北青報:你大學時在南開大學讀的計算機專業,后來到法國里昂藝術戲劇學院學習。 張桐:那時我也就19歲,我總說是處于“青春躁動期”,覺得天地間都裝不下我,心氣兒特高,總想干一番大事業,覺得我這么讀下去,畢業了也就是給人打一輩子工。我不是說打工不好,只是覺得不甘心這樣。我從小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當警察,但是我視力不好,所以當不了;另一個就是當明星,那時候都叫明星,不叫演員。有人告訴我學藝術去法國好,我就去那邊念了兩年。在法國,現實社會也給我上了一課,做人還是要腳踏實地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