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 2022-08-23 19:49:19??來源: 責任編輯:吳開興 我來說兩句 |
福建東山谷文昌紀念館里陳列著一輛自行車。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東山縣當縣委書記的谷文昌起初不會騎自行車,下鄉(xiāng)不是走路就是讓通訊員用單車載,時間一長,十分不便。1957年夏天,谷文昌利用上班前和晚飯后的時間,經(jīng)過幾天的苦學,終于學會了騎車。他非常高興,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又多了一條腿。”
谷文昌紀念館工作人員林秋華: 我們谷書記他有一個獨特的工作風格就是經(jīng)常下鄉(xiāng),下鄉(xiāng)去的話,他很自然的就下到地里跟老鄉(xiāng)一起勞動、拉家常、談生產(chǎn),蹲在田間地頭就可以探討切磋。我們紀念館里面還展出了谷書記當年騎過的一輛自行車,這輛自行車就在當時被稱為谷書記專車,就是我們谷書記當年下鄉(xiāng)騎的一個代步工具,上面還綁了一把鋤頭。那就是我們谷書記非常務實的、非常接地氣的一個工作風格最好的體現(xiàn)。 上世紀50年代的東山島,是“沙灘無草光溜溜,風沙無情田屋休”的荒涼沙島。當?shù)剞r(nóng)民一年到頭缺吃少穿,“鍋上沒糧食,鍋下沒柴火”,不少人只好端著破碗討飯。谷文昌紀念館工作人員林秋華: 當時的東山島一年有150多天會刮6級以上大風,有43個流動沙丘,在長年累月海風的推動下,這些沙丘在過去的近百年間就淹沒了我們東山島的11個大大小小的村子,還有另外1000多間房屋和3萬多畝農(nóng)田,有一個徐寨村,當時全村900多個村民就有多達600多人去逃荒去要飯,成為我們當?shù)厝丝谥械钠蜇ご濉?/span>
當年東山島被風沙淹沒的村莊 谷文昌到東山不久就了解到這一情況,關切地說:“不制服這風沙災害,東山人民是無法過好日子的。要治窮,得先除害!”
1958年,東山試種的20萬株木麻黃不幸遇上倒春寒,只活了9株。社會上議論紛紛,谷文昌對大家說:“不要失去信心,要總結(jié)經(jīng)驗。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振奮精神。活了9株,就是希望。”谷文昌紀念館工作人員林秋華: 遭遇了一些挫折,但是始終沒有放棄,他當時就發(fā)誓說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來表達他的決心。 谷文昌親自擔任沙荒調(diào)查隊隊長,帶領人員探風口、查沙丘,把一個個風口的風向、風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向背詳細記錄與繪圖,并研究制訂了治理風沙的方案。第一次調(diào)查就是在地處烏礁灣風口的山口“乞丐”村,就是現(xiàn)在谷文昌陵園所在地。風沙打在臉上像針刺,眼睜不開。谷文昌掩著衣服上了風口,下來時,臉已被風沙打成紫黑色。
經(jīng)過一年的試驗,東山總結(jié)出木麻黃種植經(jīng)驗,綠化戰(zhàn)役氣勢磅礴地鋪展開來。每次種樹,谷文昌總是揮著鏟子帶頭爬上沙丘。休息時,群眾喝地瓜粥,他喝更稀的地瓜湯。群眾說,谷書記都帶頭種,我們沒理由不跟上。縣委根據(jù)實地情況,制定了“縣造縣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植樹歸個人所有”的政策。到1964年,全縣造林8.2萬畝,400多座小山丘和3萬多畝荒沙灘基本綠化,141公里的海岸線筑起“綠色長城”。谷文昌還發(fā)動群眾挖塘打井、修筑水庫、開發(fā)利用地下水資源,使東山緩解了旱情。他帶領群眾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實現(xiàn)糧食畝產(chǎn)過千斤,群眾稱他為“谷滿倉”。
谷文昌病逝后,群眾把他的骨灰埋在東山島上,三十多年來,東山當?shù)匦纬闪艘粋€新的祭祀習俗:清明時節(jié)“先祭谷公,再祭祖宗”。2009年9月,谷文昌同志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如今的東山島,天藍、海碧、沙白、林綠,不毛之地已變成郁郁蔥蔥的生態(tài)旅游海島。谷文昌當年描繪的愿景,“舉首不見石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里面找村莊”已變成現(xiàn)實。
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巡視員鐘健英: 先祭谷公,后祭祖宗,這是人民群眾對谷文昌的最高評價。可以說這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最高境界。共產(chǎn)黨人是人不是神,但共產(chǎn)黨人擔負著神一般的神圣使命,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利,為人民排憂解難,為人民助貧扶困。而人民心中自有一桿公平的秤,只要每個共產(chǎn)黨員牢記自己的初心,履行自己的使命,人民群眾就會由衷的給予崇高的評價。 |
相關閱讀: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