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東接受東南網記者采訪(東南網記者 劉瑋 攝) 東南網7月6日訊(本網記者 吳開興)由福建省委宣傳部指導,福建省電影局主辦,福建省電影發行放映有限公司承辦的“福影耀八閩,喜迎二十大”系列活動于6月30日在廈門大學啟動。現場還迎來了主旋律電影《讓這首歌作證》的主創團隊,作為影片編劇的王興東成為媒體的主要采訪對象。 今年71歲的王興東已一頭白發,在五十多年的編劇藝術生涯中,創作了《離開雷鋒的日子》《建國大業》《辛亥革命》《蔣筑英》《孔繁森》等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當天,王興東做客廈門大學電影學院“電影名家講壇”,借電影《讓這首歌作證》,王興東以“在熟悉的歌曲背后,發現新奇的故事”為題作主題演講,200多名學生到場傾聽王興東的創作心得。這也是廈門大學電影學院“電影名家講壇”系列講座的第一講。據悉,廈門大學電影學院于2021年4月6日成立,是中國“雙一流”高校中的第一所電影學院。 記者:今天在廈門大學給學生講課,有什么感受? 王興東:廈門大學是個知名學府,我多次來參觀過,能在“電影名家講壇”講課,對我來講是非常榮幸的事情。電影應該從劇本開始,請我作為編劇來講這個第一課,我又結合《讓這首歌作證》這個片子談劇本創作,我就有的放矢了。講完了以后,學生看電影就知道,編劇是怎么創造這個故事。 記者:對廈門有什么印象? 王興東:廈門金雞獎,我來過三次了。廈門高度重視電影產業的發展,我今天也談過,當年《離開雷鋒的日子》就是我在廈門拍的。廈門是一個很好的電影外景地。廈大成立電影學院是非常好的事情,廈大的文學那是首屈一指,這對劇本創作,為電影提供創作能源,是非常有意義的。 記者:你的好作品很多,是如何做到這么高產? 王興東:編劇就要善于發現,你不發現就沒法兒發明。編劇的任務是發現一個題材,發明一個人物,發掘一個思想,發展成一個故事。做一個職業編劇就要到生活中去發現,去觀察哪個題材好。這個題材好,你就可以去寫、深挖,就是當你選好了一口井的時候,你要下去打井,一打十米是水井,達到一千米,就是油井,價值就高。我們經常去體驗生活,劇本這個藝術作品,關鍵要有真情實感,再就是前所未有,所以我寫這些東西,都是別人沒有寫過的。每一個劇本創作的時間都很長,還要有耐心和耐力。 記者:對福建電影,你有沒有了解? 王興東:福建電影制片廠早在陳劍雨當廠長的時候就拍過很多好片,包括吳建新拍的《泉水叮咚》。現在,福建電影要大爆發,第一個有福州絲綢之路電影節,第二個有廈門金雞電影節,而且福建電影題材比較厚重,它既和臺灣有聯系,又和世界僑民也有關系。 記者:如果讓你選擇一個福建題材的電影劇本,你最想寫什么? 王興東:電影劇本好壞關鍵是人物塑造。福州三坊七巷人物很多,林覺民故居我都去過兩次,還有林則徐,還有寫《天演論》的嚴復,很多很多,每個人物搬上銀幕都十分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