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塊幕布、一盞明燈,兩張方桌、五人戲班,幕布上,幾張皮影在藝人操控下,隨著時而婉轉、時而激昂的唱腔上下翻飛,演繹人間悲喜。這樣的皮影戲在中國流傳了千年之久。
陜西大劇院年度自制賀歲皮影喜劇《封存的皮影寶盒之閻王樂》(1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蔡馨逸 攝 “以《閻王樂》作為戲劇核心,提取皮影戲的主要元素,把戲曲和戲劇結合,用演員替代皮影表演,將幕后的藝人請到臺前,讓觀眾把皮影戲的臺前和幕后盡收眼底,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對皮影戲做了創新。”“封存的皮影寶盒”系列作品制作人、陜西大劇院項目經理張嘉偉說。 2016年,陜西大劇院啟動了“封存的皮影寶盒”項目,邀請老藝人一起探索皮影戲的創新表達。張嘉偉說,皮影傳承了千年,但現在卻因得不到年輕人的喜愛面臨斷檔,這個項目是想讓年輕人了解皮影,喜歡上這門古老的藝術。2017年,將行為藝術與皮影戲相結合的戲劇《封存的皮影寶盒》登上了第70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舞臺。 在舞臺上,陜西省省級非遺項目同朝皮影代表性傳承人王進法和他的戲班子用最原汁原味的唱腔為整部戲劇點睛,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這不是王進法第一次走進劇院參與非遺文化的創意舞臺呈現。今年78歲的王進法是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人,15歲從藝,隨著皮影戲一起走過人生沉浮。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皮影戲的土壤在鄉村,王進法跟著戲班子在農村“巡回”演出,到了九十年代,皮影戲的生存空間急劇萎縮,原先在大荔縣活躍著的數十家皮影戲班只剩下了兩家。近年來,在農村的演出少了,走進大劇院的機會多了,王進法從幕布后走到舞臺前,皮影從“獨角戲”變成了舞臺藝術中的重要元素。除了登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舞臺,王進法還去過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演出。 “種種創新給皮影戲提供了與時俱進的發展方案,相信能讓更多年輕人對皮影戲產生興趣,改變傳承困境。”王進法說。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