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能就業”為“就好業”職業教育仍需加碼 職業教育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現象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來自教育部的數字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有職業學校1.17萬所,在校生2685.5萬人,培養規模為世界最大。《2018年就業藍皮書》顯示,2017年高職高專的就業率首次超過本科。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貼近職業和服務就業是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技能扶貧和教育扶貧則是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來,職業學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超過90%,近70%到縣市就近就業,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的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學校。據預測,到2020年,制造業的技術技能人才缺口約2200萬。 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開展情況是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業促進法執法檢查的一個重點。在江西期間,執法檢查組前往南昌、宜春、撫州等地多個職業技術學校了解實際情況。 “大師工作室”帶動師資培養 5月10日上午,執法檢查組一行來到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這里既是產教融合基地,也是職工培訓中心。 實訓樓是學院培養學生的重要場地,也是學員的實戰場。在這里,一輛汽車被化整為零,分成了13個模塊,學生們學習完理論知識后就會在實訓樓中接受來自企業的老師的示范輔導,通過親身參與以完成任務的形式學到技術技能,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實訓樓的一樓最盡頭,是去年12月正式掛牌的“宜春市翟雄輝新能源汽車技術大師工作室”。幾名學生正在工作室負責人翟雄輝的指導下,純手工打造一輛小型電動賽車。從結構到原理,翟雄輝一邊講解,一邊對學生進行手把手的輔導。 “在工作室的帶領下,我們組建了新能源汽車教師團隊。團隊中每位成員都會帶一到兩個徒弟,一對一、點對點進行技能傳授,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從而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能支撐。”該校負責人介紹說,學校將學院直接辦在了工業園區中,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實現與企業、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校這幾年得到了長足發展,人才培養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逐年攀升,為園區企業提供了人才支撐。 據了解,像翟雄輝這樣的市級大師工作室,宜春市共有7個,此外還有1個省級大師工作室,評選出了“宜春工匠”10名。目前,宜春共有高職院校4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9所,技工院校5所,在校學生6萬余人。2018年,宜春市的兩所高校宜春學院和宜春職業技術學校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達到90.5%、87.4%,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推行素質就業 近年來,江西省采取多項措施加強職業培訓,積極健全職業培訓機制,在全省基本建立了以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為主要供給,以公共實訓基地、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主要載體,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主要形式的職業培訓機制。 據統計,全省累計建設國家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176家,近五年累計開展職業培訓超過420萬人次。目前,全省共有技能人才470萬人,高級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43萬人。 在加大職業培訓投入方面,江西省建立了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機制,通過就業補助資金、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社會捐助贊助、勞動者個人繳費等多種渠道籌集培訓資金,全面落實各項培訓補貼政策,切實發揮好政府補貼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11年來,就業補助資金用于職業培訓補貼支出達到221億元。 此外,江西省還建立了以考促學、以賽促培的特色培訓模式,充分發揮職業技能鑒定的促學作用。近五年來,全省共開展職業技能鑒定140萬人次,其中取得職業資格證書1262萬人次。充分發揮技能競賽促培作用,引導勞動者比學趕超,初步建立以企業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為基礎、以國家和行業技能競賽為主體、與世界技能大賽相銜接的全省職業技能競賽機制。近五年來,全省開展各類技能競賽200多場次,參賽人員達35萬人次,帶動崗位練兵和技能比武200多萬人次。 建議采取措施解決“學校熱、企業冷”現象 “雖然宜春在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想了很多辦法,在薪酬待遇、住房補貼、職稱評定等方面制定激勵措施,并在中心城區建成人才公寓416套,但是在全國各地‘搶人大戰’的形勢下,作為欠發達地區,面臨著‘引進難’‘留人難’的問題,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在5月10日宜春市情況匯報會上,宜春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水平向執法檢查組反映,當前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任務仍然艱巨,存在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上還不暢通等問題。 此次執法檢查在地方上也發現,“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專任教師生產實踐經驗欠缺等師資問題仍然是很多職業院校面臨的現實難題,供需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當前,學校和企業之間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等方面還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鑒于此,宜春市教育體育局局長袁志平建議,在國家層面出臺措施,調動企業與學校融合的積極性,推進企業需求與學校培養目標的深度融合。 |
相關閱讀:
- [ 05-16]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 實現職教與城市發展共榮
- [ 05-14]“雙高計劃”引領職業教育向類型教育發展
- [ 05-13]政策紅利釋放、培養模式多樣 職業教育發展正當時
- [ 05-12]職業教育迎來發展新機遇——以深化改革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綜述
- [ 05-10]中國能否建成一批職業教育的清華北大?教育部回應
- [ 05-10]教育部: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加快《職業教育法》修訂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