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4月30日電 財經觀察:城市發展未必求“大”——德國城市化發展啟示 新華社記者 李萌 全球城市化進程在加速人類社會經濟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挑戰,尤其是如何管理大城市。在已經實現高度城市化的德國,城市化發展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英國、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的獨特道路,即多中心均衡發展的城市化布局。 德國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據世界銀行統計,2018年德國城市化率約為77.3%。可以說,德國已經實現了高度城市化,但人口稠密的德國卻并未出現巴黎、倫敦這樣的超級大都市。 在德國,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就被看作“大都市”。目前德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僅有柏林、漢堡、慕尼黑和科隆,其中首都柏林作為德國最大城市人口僅約350萬,其余三個城市人口也均未超過200萬。 歐盟委員會負責擴大與睦鄰政策的委員約翰內斯·哈恩認為,與其他歐洲地區相比,德國主要呈現出多中心的城市化布局,密集型結構的城市比較少。 專家認為,德國多中心的城市發展形態,與德國聯邦各州較大的自主權和相對獨立的產業布局密切相關。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優勢產業,使得全國產業資源布局相對均衡,這直接影響了德國城市化的發展軌跡。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統一后的首都柏林是行政和文化樞紐,但并非經濟中心。漢堡作為德國第一大港口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主要圍繞現代航運布局產業發展。 同時,現代制造業興起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包括大眾集團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寶馬集團總部所在地慕尼黑,奔馳汽車總部所在地斯圖加特等。 除了獨特的歷史和經濟原因外,在推進多中心城市化的進程中,德國也十分注重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目前,德國聯邦政府每年都要與地方政府進行協商,通過對重點領域和產業進行財政援助,來幫助地方政府應對城市人口和產業結構變化。 雖然德國歷史上形成了相對均衡的城市格局,但在產業和人口資源持續向大城市集聚的客觀規律作用下,德國也同樣面臨著城市發展失衡的風險,特別在傳統制造業衰落的地區。 德國聯邦建筑、城市與規劃研究院專家安東尼婭·米爾貝特認為,2010年以來,德國主要大城市和周邊地區普遍出現人口快速增長態勢,尤其是大量年輕人涌入;而遠離大城市的地區卻正在遭遇持續的人口流失。 在環繞柏林市的勃蘭登堡州,這種人口流動現象非常顯著。據預測,到2035年勃蘭登堡州農村地區可能會損失近三分之一人口。人口持續流失,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流向大城市,對地區發展將造成極大影響。 區域發展失衡的風險也已經引起德國聯邦政府的重視。德國執政的聯盟黨表示,將致力于推動城市和農村地區生活條件的平等發展,幫助小型社區獲得更多自主發展機會,并推動城市間合作。 |
相關閱讀:
- [ 04-30]“排放門”給“德國制造”抹上污點
- [ 04-29]德國的生活垃圾如何分類與回收?
- [ 04-29]德國一高速公路發生50多輛汽車連環相撞事故25人受傷
- [ 04-28]德國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勘測油氣
- [ 04-26]德國兩大銀行宣布終止合并談判
- [ 04-26]德國民調:逾半數德國中層民眾對難民持保留態度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