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實驗小學開展競技與趣味校園運動會。
東南網4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 周明太 文/圖)全國率先將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和技能列入必修教學內容。增加體育與健康基本知識筆試,學校體育課相關健康知識占5%,與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測試一起分值為40分,納入總分。“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做好“一校多品”“一生一長”和“一師一專”。促成以學習和比賽為紐帶的學生學習體育的集體形成。眼健康重點抓“限”和“建”。
三明市梅列區第一實驗學校。老師們正在通過現場展示心肺復蘇、武術、足球、眼健康、大課間等5類《體育與健康》課例,回答了政策落地后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可行性實踐。
“‘福建教育,健康第一’,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指導思想。”在幾天前舉行的全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暨學校體育工作推進培訓班上,省教育廳副廳長李迅說,體育教育在立德樹人。《福建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意見》最大的亮點,就是將健康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國率先 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列入必修課
“雙手十指相扣,掌根重疊,掌心翹起,緊貼胸膛,手臂一定要垂直”,在三明市梅列區第一實驗學校的體育館,老師余作錦正在教授心肺復蘇實踐操作口訣。這堂針對八年級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們將用兩個課時掌握心肺復蘇實操技巧。相關理論則安排在小學五年級學習。
新出臺的《福建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意見》,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在全國率先將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和技能列入必修教學內容,根據每個階段學生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內容設置。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心肺復蘇的基本概念和處理方法;小學高年級學生掌握搶救時間呼吸循環系統知識,初步了解心肺復蘇流程;初中生除了要了解心肺復所需要的知識外,還要能利用心肺復蘇模型教具進行練習,初步掌握心肺復蘇技能。同時學校家庭聯動,強化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
省教育廳體育衛生藝術教育與語言文字處調研員陳麗紅說,今后學校體育課相關健康知識會占到5%。去年出臺的《福建省2021年初中體育考試指導意見》,增加了體育與健康基本知識筆試,與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測試一起分值為40分,并納入總分。相關評分標準目前正在加緊制訂中。

霞浦縣下滸鎮小學生在沙灘上進行足球比賽。
體育走班 學生熟練掌握至少一項運動技能
學生完成的體育動作是否規范、準確,學生自己有時也模糊不清。在三明梅列區第一實驗學校二年級《武術基本手型》授課現場,這個老問題在多媒體環境下迎刃而解。任課老師林倩每次教授完新動作,就會手拿平板,錄下孩子們的動作,并在大屏幕上進行鏡頭回放,讓學生觀察比較。“大家看到了嗎?他的腰是不是沒伸直。”林倩老師及時糾正動作,孩子們紛紛點頭。
在教學環節滲透人工智能技術,“智慧體育”的運用,正是我省體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小小縮影。
《福建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意見》對于體育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明市梅列區教師進修校體育教研員葉瑞華說,隨著課堂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增大,要求教師們變革體育教學,更加貼合“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實時心率監控手段應用到體育教學中,將會幫助老師及時科學地關注個體運動量和身體情況。
未來的體育課會是什么樣?課堂改革成了體育教學專家的共識。“大力推進‘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執委、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主席、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毛振明教授說,做好“一校多品”“一生一長”和“一師一專”,通過“體育走班制”強化學生的可選擇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習集體從“班文化”向“隊文化”轉變,確保學生熟練掌握至少一項運動技能。
“體育人人喜歡,但是許多學生都不喜歡上體育課。原因出在學生對學校體育鍛煉課程和體育學習方式缺乏興趣。”毛振明教授認為,打破“蜻蜓點水、低級重復、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不良課程教學形態,通過比賽和展示,讓全體學生都有競爭表現的機會,促成以學習和比賽為紐帶的學生學習體育的集體形成。
廈門市和霞浦縣在校園足球機制建設方面的有效模式;三明市梅列區創新“五課教研”,在打造名師團隊反哺教學上有聲有色,都令人耳目一新。
著“眼”健康 近視防控重點抓“限”建檔立卡
“雙眼凝視指尖,指尖隨口令移動,頭頸部保持不動……”每天2次,同學們都會站立操練九眼位眼肌訓練操,充分放松鍛煉睫狀肌、眼直肌、眼斜肌。這是三明梅列區第一實驗學校眼健康活動中的一個自創環節。
拋籃球、對擲羽毛球、足球帶球過桿……豐富的大課間活動也與眼保健息息相關。“這些球類都需要用到眼睛,拋擲跑跳的同時眼距時刻發生變化,再配合音樂,孩子們很喜歡,鍛煉效果就出來了。” 校長林輝慶說。
“降低居高不下的近視率迫在眉睫。”省教育廳體育衛生藝術教育與語言文字處調研員彭杰透露,去年12月,我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和調查檢測標準與要求,選取福州、廈門、南平、龍巖4個設區市64所中小學幼兒園,做了全年段學生近視狀況抽樣調查,監測數據顯示我省學生總體近視率為53.5%。
不良光線、閱讀姿勢不正確、過早近距離高強度用眼等不良用眼行為和環境,都是誘發近視的原因。彭杰說,下一步要重點抓“限”和“建”,即限作業數量;限考試次數;限制電子產品使用和限視距范圍。做好建章立制、建檔立卡等機制建設工作。
“眼健康有剛性目標。”省教育廳體育衛生藝術教育與語言文字處主要負責人說,到2023年,全省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地區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到2030年,實現全省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左右,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視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階段學生近視率下降到70%以下。
“激活體育課,通過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和豐富多彩的陽光體育活動,讓孩子們真正實現體魄和精神比翼齊飛。”李迅說,學校體育工作要“面向人人”,有“終身體育”的認知觀念,創新深化教學模式與改革教學手段,加強體育師資培養。強化課外鍛煉和競賽體系建設,家庭、學校和社區聯動,共同引導指導學生主動體育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