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小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相協調,堅持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充分發揮小農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按照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的要求,加快構建扶持小農戶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拓寬小農戶增收空間,維護小農戶合法權益,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讓小農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政府扶持、市場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小農戶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提高小農戶經營效率。注重惠農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防止人為壘大戶,排擠小農戶。 ——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小農戶家庭經營與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經營形式共同發展。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林牧漁產業差異,順應小農戶分化趨勢,鼓勵積極探索不同類型小農戶發展的路徑。不搞一刀切,不搞強迫命令,保持足夠歷史耐心,確保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走得穩、走得順、走得好。 ——尊重意愿、保護權益。保護小農戶生產經營自主權,落實小農戶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激發小農戶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小農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三、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 (一)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采取優先承租流轉土地、提供貼息貸款、加強技術服務等方式,鼓勵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小農戶穩步擴大規模,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農戶家庭農場。鼓勵各地通過發放良技良藝良法應用補貼、支持農戶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涉農建設項目等方式,引導農戶家庭農場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力手段。指導農戶家庭農場開展標準化生產,建立可追溯生產記錄,加強記賬管理,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完善名錄管理、示范創建、職業培訓等扶持政策,促進農戶家庭農場健康發展。 (二)實施小農戶能力提升工程。以提供補貼為杠桿,鼓勵小農戶接受新技術培訓。支持各地采取農民夜校、田間學校等適合小農戶的培訓形式,開展種養技術、經營管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鄉風文明、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要將小農戶作為重點培訓對象,幫助小農戶發展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涉農職業院校等教育培訓機構要發揮專業優勢,優先做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鼓勵各地通過補貼學費等方式,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向小農戶提供技術培訓。 (三)加強小農戶科技裝備應用。加快研發經濟作物、養殖業、丘陵山區適用機具和設施裝備,推廣應用面向小農戶的實用輕簡型裝備和技術。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科技服務小農戶行動,支持小農戶運用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物質裝備等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等現代農業。引導農業科研機構、涉農高校、農業企業、科技特派員到農業生產一線建立農業試驗示范基地,鼓勵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通過下鄉指導、技術培訓、定向幫扶等方式,向小農戶集成示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四)改善小農戶生產基礎設施。鼓勵各地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村集體組織小農戶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支持各地重點建設小農戶急需的通田到地末級灌溉渠道、通村組道路、機耕生產道路、村內道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設施,合理配置集中倉儲、集中烘干、集中育秧等公用設施。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提高小農戶抗御災害能力。 |
相關閱讀:
- [ 01-12]臺灣“城市小農”夢圓大陸
- [ 12-22]龍海海澄:“小農水”生態水系二標段將在下月中旬完工
- [ 10-17]尷尬的"小農水"工程
- [ 11-03]長泰縣陳巷鎮小農水項目完成投資1700多萬
- [ 10-11]建甌 :小農水建設 助農發展促扶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