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圳引力”也正從此而來。深圳的改革與創新,成為創新企業在此“落地”,創新人才在此“安家”的最重要磁場。 從模式創新到制度創新 前海與香港隔海相望。前海開發區建設的初衷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深化與香港合作的新途徑。3年前,前海又被賦予自貿試驗區國家戰略、成為“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支點的使命。建設這片“特區中的特區”,突破口就在制度創新。 在前海周大福全球商品購物中心,“港資建設、港企運營、港人收益”的模式,讓內地市民盡享“原汁原味”的港式服務和琳瑯滿目的全球商品;在前海法院,港籍陪審員的引入,讓司法改革有了國際化眼光和全球化視野;在工商銀行前海分行,跨境金融服務等創新方案,為電商企業開展國際業務提供強大支撐;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大力度的稅收減免、融資服務等創業扶持政策,讓香港“創客”交口稱贊……“創新是第一動力,前海的爆發式、跨越式發展源自制度創新的驅動。”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說,以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法治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管理改革等7大板塊為核心,制度創新的“前海模式”已經形成。 在制度創新上,前海深港合作并非孤例。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在營商環境改革、可持續創新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超大型城市管理治理、法治中國示范城市建設等多個領域,深圳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打出強有力的制度創新“組合拳”,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制度創新,是深圳人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生動詮釋。也正因為制度創新不斷深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深圳吸引企業和人才的“磁場”越來越強。 從經濟特區到人才特區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深圳人才公園草坪方石上的一行文字,寫明了深圳這些年高速發展的動力所在。40年來,深圳對人才政策不斷進行升級調整,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梁永生用一個細節講述了深圳對人才的關愛。“過去科研專家們每年都要向主管部門匯報項目進展,這其實不太符合科研規律,因為科研項目出成果速度慢難度大,也沒有統一或固定的節點、周期。”梁永生說,“我們很快就把定期匯報的環節給取消了”。 深圳始終把人才優先發展作為核心戰略。作為經濟高速發展的移民城市,深圳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大量人才涌入,并迅速成為全國工程師和創新型人才的孵化基地。近10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創新型、成長型企業實體快速集聚,深圳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劇增。為此,深圳先后出臺實施《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等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用于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服務以及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在團隊獎勵、人才補貼等方面的資助力度領先國內其他城市,政策綜合效果逐步顯現,進一步優化了人才創新創業環境。 多年來,軟硬件環境的持續優化與政策加持,讓深圳人才引進數量、畢業生接收數量持續攀高。截至去年底,深圳認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9933人,累計引進海內外留學人員10萬余人,各類人才總量超510萬人,占常住人口四成以上。 從“引領全國”到“面向全球” 一批批創新型企業在深圳涌現,一批批科技創新人才落戶深圳。“深圳引力”帶來了深圳發展的輝煌成就,也為深圳站在新起點更上層樓提供了底氣。提高發展站位,從“引領全國”到“面向全球”,“深圳引力”也在不斷尋找新的高度。 高度體現在深圳對人才政策的優化重構上。王偉中坦言:“人才是第一資源,全國各個城市在吸引人才上可謂你追我趕千帆競發,但深圳現在不從中西部挖人才,而要從全球范圍內吸引人才,創新全球招聘人才的政策,建立符合國際人才競爭的‘游戲規則’。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進一步的新政策將于本月出臺。” 2012年建校的南方科技大學正是這種人才政策發生效力的成果。500余位教師中有90%以上擁有海外工作經驗,半數以上畢業或曾工作于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執行院長鄭智平獲聘前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副主任,他告訴記者,真正下決心回國是因為一件小事:“南科大允許以全英文授課,這樣教師的教學方式就與在美國不會有太大變化。另外,每年高考各省優秀學生報考南科大,會得到一項獎勵——去美國的大學交換學習一年,無論是吸引人才,還是培養人才,全球視野都是我們的核心特色。” 從“孔雀計劃”到《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從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到累積32期的“海歸人才智路演”,截至今年一季度,深圳已引進歸國留學人員超過10萬人。(經濟日采訪組成員:徐涵 楊陽騰 陳 靜 喻 劍 王荊陽 本文執筆:楊陽騰)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