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記者陳芳、董瑞豐)用世界7%多的耕地,養活世界20%左右的人口——受益于連續多年的“惠農”政策,我國糧食實現“多連增”,解決了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對全球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 近年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得獎項目和得獎人中,相當一部分與“糧食飯碗”有關。我國糧食作物育種技術不斷創新突破,讓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產量持續提高,種植地域大大擴展。 “海水稻”可在6‰鹽度的咸水灌溉條件下正常生長結實,新型超級雜交稻品種畝產超1噸破世界紀錄,株高過2米的“巨型稻”開啟了水稻研制的一扇新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開啟的“飯碗革命”,至今仍創新不止,屢攀高峰。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數據顯示,雜交水稻目前在我國的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產量約占水稻總產的65%。雜交水稻年增產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從高產邁向優質,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中科院院士李家洋等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精準選出高產與優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從而破解水稻“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題。通過基因精準組裝,未來還可像設計工業品一樣設計水稻,對稻米“量身訂制”。這一研究成果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小麥也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過去五年里,我國共培育了100多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優質綠色新品種,其中6個新品種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被譽為“黃淮第一麥”的“百農矮抗58”,畝產可達到600公斤,同時抗倒伏、抗凍、抗病、耐旱,截至2016年已累計種植近3億畝。 研究數據顯示,我國小麥目前平均單產為3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總產1.28億噸,約占全世界產量17%。 袁隆平認為,我國人口多、耕地少,保障糧食安全,必須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不斷涌現的科技創新,正在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也讓中國人從“吃飽”走向“吃好”。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