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廣東省創新發展大會在廣州舉行。這是廣東省連續第三年以創新發展為主題召開春節后的第一個全省大會,廣東以此宣示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堅定決心。 近年來,廣東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啟動并扎實推進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一。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018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對未來的創新驅動工作進行具體部署,表示要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著力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全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廣東研發經費全國第一超2300億元 近年來,廣東創新驅動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多項關鍵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乘風破浪,披荊斬棘。近五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預計從1236億元增加到超過2300億元,居全國第一,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17%提高到2.65%。 近五年來,廣東省新增3個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6652家增加到3萬家,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6.7萬億元,年均增加11.4%。有效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及專利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72.5%和58%。 在2017年9月,廣東省委常委會議還原則通過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廣東將著力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打造成為“中國硅谷”,成為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 省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副秘書長,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嵇世山表示,目前廣東有著優良的創新創業環境,積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新型研發機構、世界一流的創新科研團隊,這為未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廣州:向全世界展示“廣州智造”實力 在去年12月初的廣州《財富》全球論壇上,來自廣州本土企業億航制造的1180架無人機在空中翩翩起舞,分別組成財富、開放、創新、I?GUANGZHOU 等字眼,點亮了廣州塔夜空。廣州也借助《財富》論壇平臺,向世界展示了“廣州智造”的實力。 近年來,廣州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抓手,在全省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中發揮龍頭和引擎作用,集中力量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作為創新的主體,近年來,廣州高新技術企業呈現爆發式增長。2016年,廣州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820家,增速居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之首;2017年,廣州市預計凈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家以上,總數超過8700家。 同時,廣州加強重大創新平臺建設。2017年,廣州市在新材料與高端制造產業領域分別獲批組建“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2家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并獲批建設全國最大全省首個廣東省區域細胞制備中心。 廣州市還圍繞IAB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后布局了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影響未來產業格局的重大平臺:引進了華為軟件開發云廣州創新中心、科大訊飛華南人工智能研究院、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組建了廣州廣電研究院、廣州國際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北昊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 “近年來,廣州科技創新迅速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迅猛增長以及重大創新平臺為廣州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社科院副院長尹濤表示,廣州有著豐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資源,“要依托這些科技資源,重視科技研發,堅持科技創新。同時廣州應盡快建設國家大科學中心,爭取在顛覆性技術上有所突破,為產業發展起到支撐和基礎作用”。 深圳:“中國硅谷”走向全球“創新之都” 有“中國硅谷”之稱的深圳,被《商業周刊》評價為中國最具硅谷氣質的城市。 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首個以城市為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為新常態下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科技創新為深圳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極,截至2017年10月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全行業產值達16963.01億元。2017年,深圳累計5014家企業達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目前深圳國高企業總量達10899家,占廣東省49%,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 深圳還實施了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深圳有效發明專利5年以上維持狀況達85.8%,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去年1-6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8769件,占全國申請總量44.0%,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此外,目前,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和國家基因庫已在深圳建成使用,國家基因庫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庫之一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庫。深圳的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累計達到1617家,其中國家級110家,省級175家。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呂國林表示,科技創新是引領深圳發展的核心動力,目前深圳已誕生了世界重要互聯網消費企業與ICT產業領導品牌,如騰訊、華為、中興等,正在由全球“制造之都”向“創新之都”蛻變。 |
相關閱讀:
- [ 01-26]廣東兩名廳級干部嚴重違紀被雙開
- [ 01-24]廣東現實版“馬向陽”下鄉扶貧 繪就美好生活新畫卷
- [ 01-23]立足廣東 情系閩北 廣東閩北商會第二屆理監事就職
- [ 01-22]廣東法院發布十起涉勞動者工資典型案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