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流通鏈條暗自生長 中國人更換手機的頻率正在加快。 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會長孫文平介紹,幾年前該協會曾在華強北設立40個抽樣點,經過一年的時間收回樣本。數據顯示,消費者平均每20個月更換一次手機。 深圳市換換優品科技有限公司CEO盧志耿介紹,根據其公司的二手手機交易平臺數據,中國人的手機更換頻率從兩年前的18至24個月縮減到現在的12至15個月。 自2017年3月以來,全國消費者在換換優品交易二手手機的數量,已經從每月100萬部上升至300萬部。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我國共有移動電話140343.6萬部。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公布的數據,2016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5.6億部。 “中國人的手機覆蓋率已經超過90%了,所以每售出一部新手機,就會替換下來一部舊手機。”孫文平說。按照這種方法粗略估計,中國每年有四五億部手機閑置下來。 然而,我國關于手機產品進入循環經濟體系的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相對滯后。直到2016年3月1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正式實施,手機作為一種電子產品才真正進入法規以內的循環經濟體系。 這導致廢棄手機的回收與再利用長期無法進入政府部門的監管范圍之內,地下循環鏈條逐漸生長成型。 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說:“地下流通鏈條的主要問題是再利用產品缺乏標準和監督,質量沒有保障,而且廢棄手機被拆解后剩余的那些無法再利用的部件,實際上很多被非法傾倒了,對生態環境會帶來傷害。” 廢棄手機流向無從監測 究竟有多少廢棄手機真正進入規范回收渠道?溫宗國給出的數字是2%。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廢棄手機進入了地下灰色產業鏈,流向無從監測。 11月初,在深圳舉行的“2017年中國商業圓桌會議”上,華為公司企業社會責任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6年末,華為在全球36個國家設立了705個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站,還有線上回收系統,但是,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回收數量與預期相差較大。 “對老百姓來說,廢棄手機不能進入規范回收渠道的最大顧慮就是個人隱私和數據的信息安全。智能手機上往往涉及手機銀行、支付寶、個人數據等敏感信息安全,灰色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對個人信息安全是沒有保障的,很容易存在個人信息泄露情況。”溫宗國說。 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曾在2010年發起一項名為“綠手帕”的手機回收公益活動。會長孫文平承認,這項活動在半年之后就堅持不下去了。“老百姓覺得,原本三四千元買的手機,最后被回收時只能賣幾十塊錢甚至幾塊錢,高的也就賣幾百塊錢,心理落差太大。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也不差這點錢,手機交出去很可能泄露隱私,還不如扔在家里放心。” 這種觀點得到了盧志耿的認同,“廢棄手機回收的瓶頸在于,現在人們對于手機回收這個行業的信息不對稱與信任問題。許多消費者還不知道有線上手機回收平臺的存在,還有消費者會擔心回收手機的信息安全問題。” |
相關閱讀:
- [ 11-29]海口“廁所革命”下大功夫 手機上網找“方便”之處
- [ 11-28]不看手機覺得不安心?“電子溜號”拖垮生產力
- [ 11-27]特稿:世界指尖上的“深圳芯”
- [ 11-27]體驗無人餐廳:手機點菜買單 無服務員告別排隊
- [ 11-26]開車打手機致交通違法行為攀升 你開車會玩手機嗎?
- [ 11-23]湖北患癌村醫堅守救護一線 7年看病4萬余人次
- [ 11-23]用時三年成第一品牌 中國手機贏得印度市場青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