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征地管理 改進占補平衡政策 全國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11月13日,全國耕地保護工作會議在江蘇南京召開。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改革征地管理、優化建設用地審批、改進占補平衡政策,以維護農民權益為出發點,以用途管制為核心,以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為主要內容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據統計,2016年至2017年,國土部聯合農業部部署開展全域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國共劃定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超過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15.46億畝保護目標。特別是城市周邊劃定保護比例由45%上升到60%,與森林、河流、湖泊、山體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態屏障,拓展了城市綠色空間,成為城市開發剛性約束的實體邊界。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介紹,五年來,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8億畝,新增耕地2400多萬畝,整治后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到2個等級,農田產出率普遍提高10%-20%,新增糧食產能約440億公斤。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自然資源稟賦特點,各地探索土地整治多樣化實施模式,構建多元化投資機制,推動土地整治與多種要素的跨界融合,逐步形成以“土地整治 ”為主要方向的新工作格局。 會議間隙,《經濟參考報》記者跟隨來自其他省市的參會代表實地走訪南京、鎮江、揚州等多個耕地保護工作現場。 其中,在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阜莊社區,一個生態型高標準農田項目已經建設完成。原本由零散土坑、丘陵、山坡形成的千畝荒地已經變成阡陌縱橫的稻田。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教授楊林章告訴記者,“2014年開始,圍繞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目標,把耕地保護、生態修復、農田建設相結合,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引入社會資金,前后投入3500萬元,最終完成這個高標準農田項目”。 在推進耕地保護工作過程中,得以直接提升的不僅僅是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在堅持“有保有壓”政策基調下,各地對國家鐵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先行用地、補充耕地承諾等支持政策,完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用地政策,實行用地審批綠色通道。五年來,全國批準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近1500萬畝,其中交通和水利用地占75%,批準先行用地34萬畝,保障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及時落地。全力保民生,對國務院批準用地的106個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實行單獨報批、應保盡保。 曹衛星表示,為了積極適應新動能成長需要,各地同時也在支持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用地,支持光伏、風力等新能源項目用地,保障實體經濟尤其是新興經濟用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征地工作方面,各地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普遍做到3-5年調整提高1次征地補償標準。同時,圍繞征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各試點地區通過探索創新,有效惠及被征地農民群眾。 針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耕地保護工作,曹衛星表示,各地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和舉措,構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新格局,完善管控、建設、激勵多措并舉的耕地保護新機制。 其中,在深化征地改革方面,曹衛星指出,“征地制度改革試點還有一年多的攻堅期,各地要突出重點、補齊短板,并加強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度融合,勇于破解重點、難點問題,確保改革取得預期效果”。 不僅如此,曹衛星還說,各地要把握好改革要求。縮小征地范圍、制定征地補償標準、建立多元保障機制、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及時將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提煉上升為制度性安排,為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制訂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條例提供實踐支撐。記者 高偉 |
相關閱讀:
- [ 11-13]龍文:做好補充耕地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 [ 10-23]國土部:加快建設智慧耕地平臺
- [ 10-18]漳浦官潯土地連片整理盤活千畝低效耕地
- [ 10-14]用舊土造新田——福清探索建設項目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與再利用
- [ 09-28]省政府督導組到我縣督導補充耕地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