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核電站內處理污染土。吳曉樂 攝 參觀采訪10個地方——現場觸目驚心 進入核電站后,《環球時報》記者接受了一種非常熟悉的“外宣”教育——觀看錄像,錄像里講述福島第一核電站6年來的變化。接著,記者參觀采訪了10個地方——進入和退出核電站的管理設施,其嚴格的智能化管理手段令人驚嘆;用30分鐘時間參觀了化學分析大樓,看“分析員”們一絲不茍地追蹤核電站里每一天的化學變化;乘車前往3號爐高地,遠望舉世聞名的1號爐到4號爐的外觀;到“3·11”地震后海嘯發生的遺址,那里樓房上有“2011年3月11日,17米”藍色標痕,正是當年海嘯肆虐的痕跡;參觀用凍土打造的陸地和海面側擋水墻壁,其功能主要是阻擋污染水外流;觀看5/6U側的應急柴油發電機;參觀廢棄物品處理場等。 所有這些,在記者看來,是不能用“舊貌換新顏”來描述的,因為當年地震后遭到海嘯狂襲的慘景痕跡今日依然可見。被海嘯沖擊得傾斜歪倒的三大水罐、1號爐到4號爐,或者被震毀或者被燃燒的爐頂,讓人心痛、后怕。 福島第一核電站方面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從1號爐到4號爐的狀況,指出各爐都持續維持在“冷溫停止狀態”;還介紹了污染水處理狀況,介紹了已經啟用的用7萬立方米凍土打造的長達1500米的陸地側擋水墻壁;介紹了勞動環境的改善,比如整個核電站已經有95%的區域不需要工作人員再穿防護服;介紹了未來取出核燃料殘骸的進程表等等。 《環球時報》記者提問:“地震發生以后,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是否有大量污染水進入海域?”答曰:“的確有這種狀況。”記者再問:“這些污染水流入海域,對周圍的漁產品是否產生影響?”答曰:“我們不能說沒有負面影響。”記者接著問:“這些核輻射的負面影響到今天是否依然存在?你們在怎樣消除著這種影響?”答曰:“把這些核輻射的負面影響用最新技術管控起來,降到最低,就是我們每天在做的事情。現在,針對福島第一核電站,存在‘安全’和‘安心’問題。我們能夠做又必須繼續做好的是‘安全’工作,讓周圍百姓乃至日本、世界‘安心’的工作,還需要各方面的長期努力。” |
相關閱讀:
- [ 09-18]日政府欲打破福島事故后禁令 新建下一座核電站
- [ 09-12]日本伊方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報廢作業啟動
- [ 07-31]日本著手修改能源計劃 核電站新建和改建成焦點
- [ 07-24]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底部首次發現疑似核殘渣
- [ 07-20]日本確認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損失嚴重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