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左)在福島核電站化學分析大樓采訪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蔣豐】“9·11”改變了美國,“3·11”改變了日本。對日本來說,2011年的3月11日是一個“黑色的日子”。今年9月中旬,距那場東北大地震發生正好6年半,日本社會再次熱議災后復興問題,熱點之一仍然是“3·11”大地震所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后,《環球時報》記者接到日方采訪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邀請,并于9月19日成行,對輿論界一直諱莫如深的“恐怖之地”一探究竟。 苦澀記憶下的現實——年輕人越來越少 2011年“3·11”大地震發生后,《環球時報》記者曾深入福島災區采訪。記得當時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的消息,每時每刻都翻著花樣更新——何止福島,整個日本都處在“核泄漏恐懼”之中。其間,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中國駐新潟總領事館協助要求回國避難的華僑乘車前往機場,《環球時報》記者親眼看到一個日本男人追在抱著孩子的中國妻子身后,含著眼淚說:“還是中國好,中國好,看見你們有困難,就接你們回國。以后,以后我們怎么辦啊?這個福島第一核電站把我們害苦了!” 時隔6年半,《環球時報》記者再次踏上福島的土地。在前往福島第一核電站途中,記者看到有修路的、蓋房的、筑堤的、種地的。當地一名農民告訴記者:“種的大米都賣不出去了,包裝盒上不讓印‘福島產’三個字,只好減少種米面積,改種洋蔥頭了。” 年近70歲的司機谷口宏幸語帶苦澀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現在我好像已經完全習慣了。當初,我們都快被嚇死了。后來,許多人到外地避難。這么多年過去,的確回來了一些人,但那些有孩子的年輕夫婦大多不愿意回來。我們這里缺年輕人啊!” 的確,從東京上野車站乘坐“常陸號”特急列車到福島縣磐城車站,再從磐城車站換乘慢車,《環球時報》記者沿途看到車上的乘客越來越少,年輕人也越來越少。到終點站時,下車的幾乎都是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 不過,福島第一核電站給出了不同的數字:現在,平均每天有大約6000人在這里工作,其中大約1000人是東京電力公司的正式員工,另外5000人來自與東京電力公司正式簽約的42家企業以及“再承包”的1000多個企業。這些人中,有55%的人是福島縣當地人。 《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勞動者大多數是年輕人。記者追問道:“這些勞動者中有沒有外國人?”“他們的工資如何?”得到的回答是:第一,東京電力公司沒有直接聘用外國勞動者,但與東京電力公司簽訂業務契約的企業有聘用外國人的。也就是說,在核電站現場,有外國勞動者。至于具體有多少人,不清楚。第二,不清楚這里勞動者的工資狀況,但據了解,與東京電力公司簽約的企業給的報酬相當高。第三,我們一直在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到這里工作而努力。 |
相關閱讀:
- [ 09-18]日政府欲打破福島事故后禁令 新建下一座核電站
- [ 09-12]日本伊方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報廢作業啟動
- [ 07-31]日本著手修改能源計劃 核電站新建和改建成焦點
- [ 07-24]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底部首次發現疑似核殘渣
- [ 07-20]日本確認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損失嚴重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