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9日電(記者 曹瀅)近日,高溫熱浪席卷了大半個中國。京津冀等地高溫日數明顯偏多于常年平均高溫日數。隨著雨水向北推移,南方高溫也將持續10天左右。近年來頻頻出現的極端高溫事件引起科學家關注。有學者認為,城市規模可能是影響極端高溫事件的一個重要因素。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艾婉秀18日向公眾介紹,今年北方高溫尤為突出,京津冀等地高溫日數較常年明顯偏多。天津今年高溫日數已經達到了22天,為常年平均高溫日數的兩倍。 中國氣象局將日最高氣溫35℃定義為高溫日。中國天氣網昨日發布的一組信息顯示,37年來,北京首個高溫日出現的時間越來越早,高溫日出現越來越頻繁,夜溫越來越高。近十年來持續高溫幾乎年年出現,2017年7月過半,高于35℃的日子已經有6個。 艾婉秀介紹,雖然近期北方高溫格外突出,但分析氣溫整體趨勢可以發現,南方高溫日數其實更多于北方。1984年以來,南方高溫日數呈波動式增加,平均每10年高溫日數增加0.75天。 極端高溫事件的衡量指標包括日最高氣溫、最熱白天氣溫、炎熱白天數等。在全球變暖的氣候大背景下,近年來夏天越來越炎熱漫長,極端高溫事件頻頻出現,氣候歸因研究為探討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提供了有力工具。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5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溫室氣體以及其他人為驅動因子,成為20世紀中期以來氣候變暖及極端高溫事件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氣溶膠排放,對極端高溫事件有顯著放大作用。而氣溶膠粒子的來源中,人為排放所占比例正逐年增加。 江蘇省氣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以及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的謝志清等研究者進一步認為,不同規模城市對極端高溫事件影響差異明顯。他們基于對長三角城市群的觀測,于2017年1月在《科學通報》雜志上發表了論文《長江三角洲城市集群化發展對極端高溫事件空間格局的影響》。 研究發現,2003至2013年是長江三角洲城市集群化發展時期,城市群規模的年增長率高達1206.48平方公里/年,2013年長三角城市群熱島規模比2003年增加了18154.0平方公里,極端高溫事件出現異常的區域與城市群快速發展區一致。 19世紀初,英國氣候學家路克·霍德華(Luke Howard)在《倫敦的氣候》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熱島效應”的氣候特征理念。國內外研究一般認為城市熱島屬局地小氣候現象,對區域氣候的影響有限,對大尺度氣候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因此,氣候變化研究主要將城市熱島當作影響氣溫序列均一性和代表性的非氣候因子。 但謝志清等人發現,以長江三角洲為代表的城市群規模不斷擴大,區域性熱島迅速擴張,對極端高溫事件時空分布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例如,上海最高氣溫增長率為0.433℃/10年,遠高于周邊地區,城市化貢獻了43%的高溫熱浪增幅。全球變暖和城市集群化的疊加效應,使得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當前遭遇極端高溫事件的概率比20世紀50年代高出60倍。 北京37年來積累的氣象資料也顯示,城市熱島效應在北京表現明顯。城六區7月平均氣溫偏高,尤其是東城、西城、豐臺、通州的7月平均氣溫超過26.7℃,其次是大興、石景山、海淀、順義、房山、昌平、朝陽,最涼快的是密云和延慶。 研究者認為,隨著經濟高速發展, 人口激增, 城市快速擴張, 趨多增強的城市群極端高溫事件將給城市安全運行帶來更大風險。這項研究結果可為正處在起步階段的城市群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
相關閱讀:
- [ 07-19]高溫天勞保法規落實如何?有企業以飲品沖抵高溫津貼
- [ 07-18]福州持續高溫后天或超38℃ 未來幾天可能有雷雨
- [ 07-17]有的戶外工作者沒拿到,有的地方多年標準不變——高溫津貼落實調查
- [ 07-17]專家稱火爐城市會越來越多 減緩氣候變暖是關鍵
- [ 07-17]高溫補貼調查:一些地方標準多年不變 有人拿不到
- [ 07-16]高溫津貼落實調查:有的戶外勞動者未拿到津貼
- [ 07-16]低配的“高溫津貼和休息權”更顯迫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