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6月的中國,還像一些網友所形容的那樣“祖國媽媽這只公雞:下半身煲湯,上半身燒烤”,屬于南澇北旱,那么進入7月,無論南北都開啟了“燒烤”模式,同受暑熱高溫侵襲。 從7月12日起,中國正式進入三伏天,從氣象衛星地表高溫監測圖來看,深紅、深黃這些代表著“高溫”的顏色,此后將持續盤踞在中國版圖之上:來自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連日來北方大部分地區“高燒不退”,熱浪已覆蓋三分之一國土,南方地區被高溫掌控的范圍也將逐步擴大。 那么,這次南北方為何同步出現高溫,分別有何特點,高溫背后和近些年提及的極端天氣頻發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又有何關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相關氣象專家進行解讀。 南方“喝完湯”和北方一起進入“高烤”時間 每逢入夏,南方便“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今年也不例外。6月,人們聽到和南方有關的消息往往是強降雨和洪澇災害,以至于有人調侃祖國媽媽這只公雞“下半身煲湯”。 以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為例,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水位全線超警戒線,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6月28日發布的《氣象衛星水情監測報告》,6月和5月相比,鄱陽湖的水面面積增大了43%。 然而,到了7月,氣象衛星監測圖上代表降雨的“藍色”,轉變成了清一色的高溫“紅色”?!昂韧隃钡哪戏?,開始和北方一起進入“高烤”時間。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告訴記者,此次高溫天氣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局部強度大,北方的高溫以晴熱為主,而南方的高溫以悶熱為主,因此南北方地區的公眾在體感上也有所不同。 具體來看,南方的高溫天氣由于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晴熱少雨天氣為主,白天受太陽短波輻射影響,地面溫度會逐步上升。同時,在高壓控制區也盛行下沉氣流,形成一定的下沉增溫效應。在輻射增溫和下沉增溫的綜合作用下就會導致高溫天氣的出現。目前副熱帶高壓位于江南東部,強度較強,未來副熱帶高壓還會再度西伸北抬,因此高溫的范圍將繼續擴大。 北方出現高溫天氣由于目前受到大陸西風帶的偏西北氣流控制,未來會轉為受大陸暖高壓控制,天氣晴朗,太陽輻射強,高空也盛行下沉氣流,白天地表升溫快。 為啥地表都能攤雞蛋了,天氣預報才說30多攝氏度? 事實上,今年與往年的高溫天氣相比,并沒有更嚴重,南北方在7月出現高溫天氣屬于比較正常的現象。孫軍說,尤其南方地區的高溫容易出現在“梅雨”結束后,副熱帶高壓逐漸增強北上,使主要降雨帶隨之向北移動,副熱帶高壓控制南方地區因此出現晴熱少雨天氣。 一個較為普遍的疑問隨之而來:為啥大熱天走在大街上感覺到的溫度,明顯比氣象部門公布的實況溫度高——地表都能攤雞蛋了,天氣預報怎么才30多攝氏度? 按照氣象專家的說法,這主要是由于氣溫、地表溫度和體感溫度的差異造成的。 具體來看,氣溫指的是離地面1.5米高的百葉箱里測得的溫度,這樣測得的是氣象學上所說的氣溫,即大自然狀態下的空氣流動溫度。相應地,地表溫度是指地表面與空氣交界處的溫度,因此測得的溫度并不能完全代表地表溫度,而是地表溫度與緊接著地表的空氣溫度的平均值。 至于人們看似熟悉的體感溫度,則是指人對冷熱溫度的感覺,但按照氣象專家的說法,這一溫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體皮膚的溫度。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為濕度、風速、太陽輻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覺。 這也是為何“有時天氣預報的氣溫并不是太高,可我們卻感覺很熱”。中國氣象局一位專家告訴記者,為了對體感溫度有定量的考量,國內外學者做過大量的研究和試驗,其中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提出了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將濕度作為影響人體感溫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可以看到,在相同溫度下,濕度越高,人的體感溫度就越高。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體感溫度的算法,當實際氣溫為30℃,相對濕度達到70%時,體感溫度則會達到35℃;而氣溫為32.2℃時,當相對濕度達到70%時,體感溫度竟高達40.6℃。由此可見,當高溫高濕時,人的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高很多,此時人們會有悶熱感,易引發中暑。 “烤驗”不止中國,氣候變暖“全球共此涼熱” 按照孫軍的說法,今年北方高溫來得確實早。5月以來,北方地區已經出現了4次高溫天氣過程,4次過程最大影響面積分別達57.3萬平方公里、66.7萬平方公里、98.9萬平方公里和223.3萬平方公里。 7月13日,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獲悉一份針對這4次高溫過程的評估分析,其中發現河北、河南、北京、天津、新疆5個省份,高溫日數超過10天,均較常年同期偏多。內蒙古高溫日數(3.5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天津(13.7天)、遼寧(2.7天)均為第二多,新疆(10天)第三多。 這份評估給出一個結論:“這種(高溫天氣)持續時間是少見的”。更為重要的,該評估提到,“北方高溫出現了極端性強的特點”。 具體來看,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縣市日最高氣溫超過35℃,較去年同期偏多20%。而且,有211個縣市日最高氣溫達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標準,245個縣市日最高氣溫突破月極大值,其中60個縣市突破歷史極值。 這一點和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不無關系。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全球年平均溫度在2014、2015、2016年連續3年屢創新高。去年冬季(2016年12月到2017年2月)是1961年以來最暖的冬季,到了夏季更是感到熱得厲害,特別是6月27日以來的高溫天氣過程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極端性強,影響國土面積接近四分之一。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陳峪告訴記者,通過幾十年的氣象觀測發現,全球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也帶來了一些諸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的不利影響。 當然,在這種大背景下,熱也并非我國獨有。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6月以來,美國和歐洲多國也遭受極端高溫天氣。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地氣溫飆升至30℃以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甚至由于連續高溫天氣引發森林火災。7月上旬,美國西岸遭受“地獄熱浪”襲擊,鳳凰城、洛杉磯市區超高溫打破近百年來同日最高氣溫紀錄。 火爐城市可能會越來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7月12日開始入伏,迎來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按《史記》記載,“伏者,隱伏避盛夏也。”意思是說,到了三伏天,人們就該隱藏起來,躲避酷暑了。 這背后也有其科學解釋,孫軍說,三伏期間,太陽仍直射北半球,地表吸收大量能量;入伏后,雨水較多,地表濕度大,散發熱量少。地表層吸熱多,散熱少,熱量不斷累積,一天比一天熱;通常,中伏期間,地表累積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最熱。 按照他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公眾應盡量避免在10時~16時高溫時段外出,戶外活動時要做好防護措施,注意及時補充水分等。 古時候,人們只能借助“乘涼”“搖蒲扇”等方法來抵御高溫。如今,人們有了更多操作便捷、科技含量高、效果顯著的調溫設備,其中以空調和電風扇的使用最為普遍。不過,這兩個究竟哪個才是最佳“高溫”克星? 按照中國氣象局一位專家的說法,從氣象學上來看,室內環境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小環境被定義為“微氣候”??照{適用于一個封閉的空間,通過冷介質輸配系統調節溫度,幫助室內形成涼爽的微氣候。電風扇的制冷原理則完全不同,空氣流動即為風,電風扇通過扇葉的高速旋轉加快空氣流動速度產生高速風,從而加快室內空氣流動和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 相比之下,空調可能適用于密閉空間,制冷強度大、效率高,但長時間使用空調會造成人體汗腺關閉、抗熱能力低下,影響正常的代謝與分泌,相應地,電風扇則適用于較開放的空間,電扇的使用能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對人體的不良影響明顯小于空調。 在如今這個南北同暑的日子里,北方許多“城市熱”出現了新高度,不少人也對“火爐城市”排名有了新的看法。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披露的最新消息,該中心正在發展氣候宜居性綜合指標體系,這個綜合考慮氣候要素指標和氣候風險指標等多方面的體系,可謂是一個氣象版“火爐”排名,相關成果預計今年年底前發布。 不過按照國家氣候中心一位專家的說法,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火爐城市有可能會越來越多,甚至‘熱’也會成為一種新的常態”,這種情況下誰是火爐,火爐如何排名不重要,應對高溫,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才是關鍵。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實習生 蘇琬茜 |
相關閱讀:
- [ 07-13]國家氣候中心否認發布今年“火爐”城市排名
- [ 07-11]“火爐城市”重新洗牌 福州成“新四大火爐”之一
- [ 07-09]中國夏季“火爐”城市重新洗牌 武漢南京退出前四
- [ 08-30]“火爐”重慶大幅降溫 野生動物安享涼爽秋季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