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拍攝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料倉辦公樓外景。當日,位于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組織委員會辦公地點首次向媒體開放 挖潛:工業遺存怎樣“活在當下” ——老工業遺存的新變身(二) 半月談記者 閆祥嶺 劉良恒 付昊蘇 劉巍巍 無法回避的是,當前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仍存在一些亂象,還有不少難題需要解決,亟待綜合施策,讓工業遺存真正“活在當下”。 不能只是地產開發,或一拆了之 城鎮化進程中,越來越多完成使命的工業設施退出歷史舞臺,而退出的方式,往往是拆除。不少人認為這些老舊廠房、陳舊設備早應一拆了之:一些企業認為“拆光廠子賣完地就萬事大吉了”,一些居民希望拆遷以改善居住環境,多分幾套新房。 專家認為,工業遺產要真正融入城市建設,不能簡單粗暴開發,或一拆了之。 清華同衡詳細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剛認為,不少工業遺存位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土地的潛在價值很高,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對土地產出的期望值很高,這使得政府對于工業遺存的保護缺乏動力。 專家呼吁,地方政府應采取措施,嚴格限制對工業遺存粗暴拆除行為,盡力科學合理開發保護。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指出,首要的任務就是在全國范圍內摸清家底。 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伯英坦言,我國工業遺存眾多,所有的都保護,既不現實也不科學。當務之急是要在摸底的基礎上,分類分級考慮,集中精力辦大事。 專家認為,可以對相關設施以對中國工業化的貢獻、是否具有典型的歷史意義、再利用價值高低等標準實施分級管理,有針對性地進行騰出區功能升級。 當作負擔心態、象征性保護須警惕 專家表示,最令他們心痛的是縱然振臂高呼,一些地方政府也始終沒有培養起保護和合理利用工業遺產的意識,對其歷史文化價值更是缺乏認識。有的企業即使有二次開發的想法,也往往因缺乏足夠財力、人力和政策支持作罷。 半月談記者采訪中發現,說起工業遺存保護,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負責人都表示知情,但不少將其視為負擔。各方對于工業遺存保護利用的認知不統一,涉及經費投入,難免互相推托。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存在把工業遺存當作負擔的心態,對工礦遺存保護利用動力不足,往往采取象征性保護,如僅留下一棟樓、建上一座陳列館等。 防止不當、過度開發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的工業遺存被一窩蜂改造成文創園項目,命名方式極其雷同,改造后的功能屬性也驚人一致:創意產業+辦公。 在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看來,打造產業園區最忌“千人一面”。他建議,首要解決特色不鮮明問題,園區之間要形成錯位發展,努力培育出各個園區的拳頭品牌和特色產業。 不少園區定位不準、特色不彰、層級不高的背后是一些單位缺乏對工業遺存文化內涵、歷史內涵的深入挖掘,僅將內外空間簡單整治一下就對外招租。經濟效益成為追求的第一目標,文化和社會價值被冷落一旁。 在一些工業遺存再利用項目中,過度開發傾向則令人擔憂。在黑龍江哈爾濱頗具歷史的一家機械廠,老廠房被“精裝修”了一遍,地面全部使用大理石鋪裝,完全看不出當初的影子,工業的意象僅僅靠弄一些鋼管雕塑來提示一下。 相關專家表示,對于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遺存,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機構來規范其改造利用。不同類型、不同年代、不同歷史背景的建筑物、構筑物,適合進行何種開發再利用,這些都需要予以明確。 活化工業遺存,用好“兩只手”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在工業遺存改造項目中定位不當,有的越位“大包大攬”,斥巨資開發卻因缺乏總體規劃協調,后期配套服務不到位等,效果欠佳;有的缺位“不作為”,不注重引導和扶持社會資本,使有意參與開發的企業只能“單打獨斗”,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采訪中,專家和企業人士均表示,工業遺存再利用的核心是“活化”,單純由政府主導不可行也沒必要,政府應充分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重在引導,在政策和資金方面予以支持,在保護和開發中嚴格監督,同時做好配套服務。 重慶市南岸區“N18 LOFT小院”項目開發企業負責人吳穎紅曾用“九九八十一難”來形容企業在工業遺存保護利用中遭遇的困境。舊工業區人員轉型、未來預期不明晰等難點問題都曾讓吳穎紅頭疼不已。 專家表示,企盼政府和企業良性互動,共同激活工業遺存生命力。“保護利用工業遺存不能是權宜之計。”重慶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張鳳琦認為,保護利用工業遺存,政府要做好規劃,使之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異彩:那些老遺存的新活法 ——老工業遺存的新變身(三) 一些大城市、中小城市、鄉鎮工業遺存經保護、升級改造,創新要素、產業要素融入其中,重獲新生。這些借助各方力量,科學規劃設計,各具特色的保護改造,值得借鑒。 記憶蘇醒于798 半月談記者 孫琪 漫步在798藝術區,佩斯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蝸牛咖啡……在這座建筑森林里,藝術像是森林里的花朵,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綻放著自己的魅力,環境、建筑、人交融共生。 走在798藝術區搖曳的樹影下,值得拍照的藝術作品在這里俯拾皆是。無論是搞怪滑稽的塑像,還是“小清新”的畫作,抑或是寄給未來的、和快遞相反的“慢遞”郵局,都在不經意之間透露著小小的藝術感。人們在這里拍照留念,留下生活的片刻,抓住當下,“存儲”記憶。 十幾年前,大概不會有人預料到,半個世紀前“根正苗紅”的軍工廠會變身成為今天游人如織的藝術聚集地。1996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制作盧溝橋大型紀念群雕,先后租用798廠兩個大工業倉庫進行創作,開創了利用舊廠房進行藝術創作的先河。 2001年,中央美院臨時搬遷至798廠附近。舊工廠廠房高大、房租低廉、偏遠僻靜,是作為藝術家工作室的理想選擇。于是,從2002年開始,中央美院的一些老師陸續在這片被廢棄的“孤島”上建起了工作室。消息不脛而走,一些國內外藝術家紛紛在這里建立了工作室或展示空間,798藝術區逐漸形成規模。 在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師伯納德·屈米眼里,“在798藝術區,藝術家和工人一起工作”是令人激動的。從2003年開始,在屈米的“妙手”之下,這座工業遺存逐漸“蘇醒”。798已然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張名片。法國前總統薩科奇、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薩馬蘭奇等幾十位政要都先后來過這里。 逐漸高漲的人氣漸漸演化成一年一度的“狂歡”。紅磚廠房、銹跡斑斑的排水管道和電音燈光、擁擠的人群從未顯得“違和”。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認為,798藝術區的成功,得益于它準入門檻低、展示空間大、運營成本低、配套設施齊全等優勢。“798藝術區休閑、餐飲一應俱全,能滿足游客的各種要求。798藝術區既是商業性的藝術展示空間,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公共藝術展示的功能,在培育藝術家、提高公眾藝術素養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
相關閱讀:
- [ 06-26]莆田:《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免費觀影名單出爐
- [ 06-26]《變形金剛5》首日票房超3.3億元 口碑不佳恐致高開低走
- [ 06-26]變形金剛淪為“打醬油” 影片被吐槽節奏混亂
- [ 06-24]莆田萬達影城邀東南網網友免費觀影《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