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秦腔,肉酒不香”,這是作家賈平凹在其《看戲》一文中的說法。他如此描寫農村看戲時的盛景:“楊樹上,柳樹上,槐樹上,一個樹杈一個人。他們常常樂而忘了險境,雙手鼓掌時竟從樹杈上掉下來,掉下來自不會損傷,因為樹下是無數的人頭,只是招致一頓臭罵罷了。”此情此景,讓我想起小時在農村看戲時的情景,那些年月,鄉戲可是鄉村節慶的重頭戲。而后來很長一段時間,農村的群眾看不到戲了。 近日,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實現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戲曲進鄉村,可謂農村群眾期盼已久的好政策。 戲曲如何進鄉村?《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要求,縣級人民政府將戲曲進鄉村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范圍。乍一看,操作起來簡單,政府花錢,請一些戲曲院團進鄉村表演即可。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送下去的戲,鄉村群眾喜不喜歡;二是戲曲進鄉村,進去了能否留下。 我國戲曲多以傳統劇目為主,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構成了傳統戲曲的主要題材和內容,而這些跟當下的鄉村生活是有距離的,鄉村群眾未必愛看。因此,送進鄉村的戲不能一味把傳統舞臺上的劇目照搬過來,如有條件,應該多創作一些反映鄉村現實生活的新戲。另外,我國現存戲曲劇種數百個,哪些該送,哪些不該送?京劇、昆曲固然高雅,但陽春白雪的東西有時難免曲高和寡。筆者以為,送進鄉村的戲應該以地方戲為主。一方水土養育一個劇種,地方戲最能反映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而且地方戲面臨的生存危機比京劇、昆曲等“高大上”的劇種要嚴重得多,送地方戲進鄉村能夠讓其與產生這個劇種的土地上的觀眾重新連接,對地方戲的傳承發展有很大幫助。 戲曲進鄉村,一方面是為了滿足鄉村群眾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傳統戲曲的傳承。除此之外,筆者以為更深層次的作用還在于激活鄉村文化的內生機制。當下鄉村與城市的差距,不僅在經濟上,也在文化上。文藝創作者大都生活在城市中,而鄉村在文藝人才方面幾乎是空白,所以無法用藝術的形式有效表達、傳承自己的文化。因此,推動戲曲進鄉村,不僅要把戲送進鄉村,還要幫助鄉村“育團隊”。 魯迅小時看社戲,賈平凹過去在農村看秦腔,為何都有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那戲那人那場景接地氣。我幼時在農村看川劇,雖然布景簡單、唱腔并不專業,卻是熟悉的鄉音、熟悉的故事,常常引得臺下掌聲陣陣——那些演員來自大爺、太婆、叔叔、嬸嬸們中間,他們是一群忠實的票友,我們自然是一群熱情的粉絲。故幫助鄉村培育一些業余表演團隊甚至創作人才,讓他們能夠自娛自樂,或許比多送幾場戲更有意義。 總之,戲曲進鄉村,不是對鄉村進行戲曲“施舍”,也不是往鄉村進行戲曲“傾銷”,而是為鄉村“種文化”“育文化”。“種文化”“育文化”比單純的“送文化”更勞心費神,成效也不會立竿見影。但是,一旦種起來、育起來了,戲曲藝術便會真正屬于鄉村,在鄉村的土地上,萌發出傳統文化的新芽,開出鮮艷的花朵。 |
相關閱讀:
- [ 06-02]福州市印發《關于保護、扶持福州地方戲曲曲藝的實施意見》
- [ 05-27]“幕禮喜劇人” 福州大學幕禮社傳承曲藝文化
- [ 05-02]戲曲傳承發展亟待提升表演創造力
- [ 05-02]評論:戲曲傳承發展亟待提升表演創造力
- [ 04-27]《中國戲曲夢》:原創力是根基
- [ 04-21]“像音像”為戲曲傳承留下經典
- [ 04-05]戲曲進校園是一次文化播種
- [ 03-29]巧用傳統戲曲唱響現代道德風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