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的節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會,是部落先民的某種遺風。如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如吳越族群)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有關(傳統認為龍是管水的)。風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對獨立的生命流程,在人類社會的代代流傳中,隨著生存環境的變遷而不斷發展變化,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根據自己時代和鄉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由先民遺風發展來的民俗,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和發展。 剛烈的端午諸賢的故事 中華傳統節日的規律:因天人相應而立節成俗,對節候風俗人們總要作人文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鄉土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故事傳說,又借人物故事而傳播成俗。如端午節的龍舟竟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屈原,吳人掛上伍子胥,越人掛上孝女曹娥或越王勾踐,湘西和桂林等地掛上伏波將軍馬援……總是傳揚傳統美德和高尚人格,而端午諸賢的故事多具有剛烈精神。精神文化不可偏于柔弱,端午節是傳統節日中富有剛健氣息的節日,也是社會性較強的節日。 紀念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至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雖忠事楚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自沉汨羅江。經過歷代的選擇,屈原越來越突出出來,甚至被說成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起源”當然不是,但中國人民選擇屈原,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屈原是中華民族第一位偉大詩人,他以自身的高潔人格譜寫了偉大詩篇,他以偉大詩篇表現了自身的高潔人格: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休戚與共,不僅“太息”,而且“掩涕”,愛得多么深沉! “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雖被謗放逐,仍眷念故土鄉國不忍離去,懷鄉戀國的鄉土深情、鄉國情懷,可以轉化、升華為愛國精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以求索。”追求真理,求索不懈,堅持正義,矢志不移。精神價值提升生命的意義。這樣的詩句千年傳頌,參與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高潔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與惡草為伍,不與卑鄙者同流合污,而且不受惡濁世風的習染,不隨風俯仰,不做不合理‘潛規則’的俘虜,寧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堅貞不渝。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節的節魂,吃粽子也有了文化意義,我們的傳統節日絕不像有些人講的只是吃吃喝喝,我們是很重視人文精神的。屈原是詩人,端午節又成為“詩人節”,屈原就是詩魂。端午節前后,報刊、網絡等媒體涌現出許多好詩歌。我們繼承端午節的優良傳統,發揚屈原的人格節操和愛國精神,舉辦各種層次、各種規模的“端午詩歌朗誦會”、“端午詩歌大賽”,不是既合傳統又合時宜嗎? 其他傳說故事蓋也是與水有關的鄉賢,如伍子胥化為濤神、曹娥投水救父。 |
相關閱讀:
- [ 05-28]2010年至2027年間的端午節屬今年來得最早
- [ 05-28]【網絡中國節 端午節】讓詩韻端午激昂愛國情懷
- [ 06-12]臺灣端午節的民族記憶
- [ 06-10]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 [ 06-10]#有理有節·端午# 端午節,吃啥粽?
- [ 06-10]有理有節·端午:別丟掉端午節傳統文化的韻味
- [ 06-09]有理有節·端午:把準端午“粽心”弘揚愛國主義情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