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菜籃子”更優、“錢袋子”更鼓、承載鄉愁的美麗鄉村……這些心愿實現起來都不再是夢。抓住新春佳節的尾巴,中央一號文件給全國人民送上了一份大禮。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9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來,連續第14次聚焦“三農”。
文件開篇中提到,要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為何會鎖定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給農業、農民、農村帶來怎樣利好?
“菜籃子”更優 開啟現代農業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頭不慌。
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取得“十二連增”。豐收背后,糧食收儲面臨新矛盾,特別是糧價下行壓力加大、主產區倉容缺口巨大、國內外糧價倒掛給糧食收儲帶來很大壓力。
糧食產量連增,為何依然發愁?糧食增產的背后透露了我國農業怎樣的問題,又將會如何改革?

2017年1月23日下午,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開張鎮常旗營村,中年農民陳革新正在年邁有病的老父親的幫助下,一邊給自家的8畝麥田施肥,一邊抓緊時間冬澆小麥。
“盡管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問題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優質飼草供應不足,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聚焦數量問題,主要是結構和效益問題。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講師伍駿騫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走出單純的農業產業,在農業、農村、農民之外探尋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跳出‘三農’解決三農問題,使百姓獲益。”
對此,一號文件給予了格外重視和關注。主要體現為“三區、三園、一體”:“三區”就是糧食生產的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的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三園”指的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而"一體"是指田園綜合體。文件特別規定,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業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總體上來講,通過“三區、三園和一體”的建設,來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三產的深度融合,把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錢袋子”更鼓 職業農民將出現
“在我們這兒,就連六十歲的老太太都會上網,都會用美圖秀秀。”南京江寧區橫溪街道辦事處旅游辦公室主任李飛告訴記者,這里的村民幾乎人人都會網上銷售,只要游客有消費需求,他們就有學習的動力。
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美麗鄉村”的新浪潮,他們像是一串晶瑩剔透的珍珠將城市和鄉村緊緊串聯,展現出一幅“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景。

2016年6月17日,在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長風鄉農業實訓基地,來自蔬菜學博士陳友根正在給蔬菜種植大戶和鄉農技人員講解《瓜類蔬菜高效栽培及肥、水(藥)一體化技術》。
然而,鄉村旅游的背后問題重重。李飛坦言,“我擔心的是鄉村旅游的產品由于缺乏會規劃、管理的人才,漸漸地將難以滿足都市人對鄉村產品的期望。”
李飛的話恰恰指出了當下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困境之一,缺乏人才。針對這一弊病,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文件明確,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提高農民工技能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

2016年7月4日,95年出生的新型職業農民何城林,在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東林合作農場,駕駛秸稈收集機運輸秸稈。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行中,要注意思想再解放,創造多重價值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黑龍江創聯新農業智庫創始人、首席研究員孫北國認為,這需要創新理念向農業和農村匯聚起浩瀚的人才、科技、資本、模式、文化等多重生產力要素資源,與農民土地和農村自然資源產生緊密性聯結。
“要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強調。
鄉村更美 農業要“減肥”也要“增綠”
化肥作為農業的重要生產資料,被稱為農業的糧食,是現代科學技術帶給農業的高效營養物質。然而,近年來我國農業有著“超肥”的現象。
根據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12連增,其中,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約占50%,我國化肥施用量每年6000萬噸,但化肥利用率平均僅33%左右,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2017年1月12日,趙澤如在搬運有機肥。化肥使用零增長,有機肥代替化肥已成必然趨勢,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果農率先行動起來,大量使用有機肥。
一號文件中提到,要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的措施,積極推廣高效生態的循環農業,加強農業生態和保護。記者了解到,目前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工作已經啟動。
除了給農業“減肥”以外,給農村增綠也是此次改革的目的之一。對于農民來說,未來該種什么?怎么種?

被列入江蘇省美麗鄉村黃龍峴村的村民們正是鄉村旅游模式開展后的受益者,不再僅僅靠打工和茶葉等產品維持生計。
“必須強調農業的綠色發展,推行綠色的生產方式,這種考慮既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本身的需要,也是在還多年欠下的歷史舊賬。”唐仁健說。
具體來看,包括健全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銷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通過農產品品牌的建立來實現優質優價。從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入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進一步壓實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屬地管理的責任。
菜籃子工程關乎百姓切身利益,新一輪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人們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質、多樣、個性,也為我國農業新一輪的轉型升級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這需要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