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更美 農業要“減肥”也要“增綠” 化肥作為農業的重要生產資料,被稱為農業的糧食,是現代科學技術帶給農業的高效營養物質。然而,近年來我國農業有著“超肥”的現象。 根據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12連增,其中,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約占50%,我國化肥施用量每年6000萬噸,但化肥利用率平均僅33%左右,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2017年1月12日,趙澤如在搬運有機肥。化肥使用零增長,有機肥代替化肥已成必然趨勢,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果農率先行動起來,大量使用有機肥。 一號文件中提到,要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的措施,積極推廣高效生態的循環農業,加強農業生態和保護。記者了解到,目前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工作已經啟動。 除了給農業“減肥”以外,給農村增綠也是此次改革的目的之一。對于農民來說,未來該種什么?怎么種? 被列入江蘇省美麗鄉村黃龍峴村的村民們正是鄉村旅游模式開展后的受益者,不再僅僅靠打工和茶葉等產品維持生計。 “必須強調農業的綠色發展,推行綠色的生產方式,這種考慮既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本身的需要,也是在還多年欠下的歷史舊賬。”唐仁健說。 具體來看,包括健全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銷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通過農產品品牌的建立來實現優質優價。從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入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進一步壓實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屬地管理的責任。 菜籃子工程關乎百姓切身利益,新一輪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人們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質、多樣、個性,也為我國農業新一輪的轉型升級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這需要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
相關閱讀:
- [ 02-08]“平語”近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做,習近平這樣說
- [ 02-08]廈門市發改委將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開展工作
- [ 02-08]圖解:習近平縱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 02-08]圖解:習近平縱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 02-08]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做,習近平這樣說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