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盧浩
聚焦
“澳大利亞只用了全國森林面積的1%,就滿足全國50%的采伐量,這說明什么?”1月24日,在成都舉行的全省林業工作會議上,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的話語引人深思。
隨后,堯斯丹提及的短板更顯扎眼:生態供給不足,四川森林覆蓋率低于長江經濟帶省市平均6個百分點;林產品供需錯位,低端產能集中,林業產業地方特色突出但地方品牌不強……四川必須圍繞生態產品和林產品,做好“加減乘除”,在滿足公眾生態產品需求的同時,做大做強四川林業產業。“這其實就是‘發令槍’。”省林業廳產業處負責人看來,從此次會議開始,四川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動開啟。
□本報記者 王成棟
1
現狀
林產品結構失衡生態供給不足“大資源”卻僅有“小產業”
“大家都很關心下一步怎么做。林產業是扶貧的主要手段之一,老百姓對環境問題又關注,牽一發動全身。”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州林業局局長直奔主題,在他看來,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宜早不宜遲。“在搞懂怎么辦之前,需要先問怎么了?弄明白現狀才能有的放矢。”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說,生態產品供給方面,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主體,四川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不完備,森林資源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全省森林覆蓋率低于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平均6個百分點,濕地、草場退化問題相對突出,“而且生態產品相對短缺,特別是城鎮,這一問題更突出。”
而在林產品方面,四川則是典型的“大資源小產業”。堯斯丹認為,四川在供給上,存在四個不足:資源供給少、產業結構不優、產品結構失衡和經營結構欠佳。
據統計,四川每年木材需求量約2000萬立方米,五成以上依賴省外和國外,木材供給安全隱患較大。
產業結構上,林業的一二三產業比值已經調整優化為37.6:31.7:30.7,但二產比重仍較全國平均值低了20個百分點,且深加工能力短板突出。
在產品結構上,作為木竹人造板、家具等林產品生產大省,四川產品停留在中低端水平,部分產品庫存積壓較重。而近年來的國土綠化中,核桃等大宗經濟林種植面積激增,“果賤傷農”風險較大。
經營結構方面,四川特種經營模式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相對快速,但仍未改變小規模、作坊式、單家獨戶分散經營的整體格局。
2
對策
做好“加減乘除”增面積減存量提質量變制度
在全省林業工作會議上,四川林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也正式明確:根本任務是擴大產品有效供給,主攻方向是提高產品供給質量,核心環節是優化產品供給結構,具體做法是“加減乘除”。
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解釋,所謂加法,就是補齊生態短板。在生態產品上,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打造森林城市群,確保2020年,全省市縣建城區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林產品方面,則結合地域優勢,啟動新一輪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和木本油料重點縣建設。
減法層面,則瞄準去產能和去庫存,消除重復建設。
省綠委辦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我省將有計劃引導農戶實現種植多樣化,“四川擁有500多個具備產業化潛力的樹種,要杜絕同質化。”
此外,減法也瞄準低效落后產能。省林業廳計劃,2020年前,成都經濟區要調減人造板產能25萬立方米,基本消除低端產業。
乘法方面,重點是整合資源,提升森林質量和產品品牌。調查顯示,全川有近3000萬畝低產低效林,朝天核桃、金陽花椒等市場占有率不差,但卻沒有“叫得響”的品牌。對此,我省將按照每年不低于400萬畝的速度,實施森林撫育和低產低效林改造,并參照川茶等產品的做法,整合資源,重點打造核桃、花椒等林產品品牌。
除法,則主要針對集體林權制度、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區基礎設施建設。“集體林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將在全省全面鋪開,同時在采伐的前期申報、后期作業上將至少減少3個審批程序。”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相關改革方案正在制定中。
在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省將結合脫貧攻堅、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等,力爭各林區年底前基本實現道路、自來水、網絡和電力全部暢通,“林區通路,種植、采伐和管理運輸成本至少減少30%。”
3
賦能
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異軍突起 新業態有望成發展新動能
“林區老百姓還要靠林子吃飯,有些產能去除了,他們咋辦?”在全省林業工作會議上,不少與會者提出:四川林業發展的新動能在哪里?
為了上半年開幕的國際盆景年會和即將開建的園藝旅游風景區,最近,成都溫江區花卉園林局副局長張陽跑遍了全區大大小小的苗圃。在他看來,既然賣苗木不掙錢,不如賣風景,“我們很有把握實現發展動能轉換。”
和他同樣想法的,還有洪雅縣玉屏山景區負責人謝德智。2015年底,他把洪雅林場的林區作業便道、林區住房稍作修整,請來醫生、保健專家,開起了森林康養中心,2016年營業額就突破億元大關。
除了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勢頭同樣迅猛。
2016年,四川實現生態旅游直接收入769.8億元,增長16.9%,接待游客2.6億人次,帶動社會收入1970億元。省林業廳森林旅游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旅游是指借助既有的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鄉村生態資源,整合打造景區,招徠觀光游客,進行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
省林業廳規劃,到2020年,全省森林康養林面積將達1000萬畝,年服務人數逾5000萬人次,產值達5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全省生態旅游直接收入有望突破1100億元。“這個還是很保守的規劃,現在社會老齡化趨勢明顯,以后康養產業、綠色文旅產業都會越來越紅火。”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的異軍突起,有望保證四川林業順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這就是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