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1月22日,南京地鐵4號線通車第四天,位于北京東路雞鳴寺站出口不遠處的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張。在“聚力創新”的大潮中,這個交易市場將怎樣起到“合縱連橫”的作用?節后上班第一天,記者前往市場深入采訪。

“找不著”“談不攏”“難落地”——
技術交易當力破“三瓶頸”
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兩側,分列交易窗口以及“能力商店”“技術與專利銀行”等特色服務平臺,面向全國高校的中國高校技術轉移聯盟、對接德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弗朗霍夫協會也開門迎客。市場運營公司負責人陳石介紹,節后上班第一天,交易市場已接到不少供需對接方面的電話,網上咨詢更是熱絡。
作為科教大省,江蘇的發展長期受制于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掣肘。南京市副市長謝志成說,基于豐富的科教資源,南京2011年就提出大力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僅此每年新增就業人員達8萬多人,這些人基本是科技型人才。“華為、中興國內最大的研發中心,不在深圳,在南京。為什么?第一條,就是看中南京的人才!”但是,作為中國第一個軟件名城,南京在信息終端產品上竟然沒有一個知名品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教人才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巨大市場需求沒能深度對接。
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表示,當前技術交易過程中必須力破三大瓶頸——
一是“找不著”。技術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導致供需雙方往往面臨信息不對稱,作為供給方的高校院所及科研人員,雖手握大量技術成果,因長時間找不到合作企業無奈任其束之高閣;作為需求方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相關領域最新科技進展缺乏了解,面對技術難題和技術需求常常束手無策、問“技”無門。
二是“談不攏”。科學家和企業家工作領域不同,對一項技術難免存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價值判斷,同時技術商品交易本身周期長、過程復雜、談判難度高,雙方直接接觸時談判效率和交易成功率通常不高。
三是“難落地”。一項技術從完成交易到最終落地轉化、成為可規模化生產產品和成熟商品,蘊含著較大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更需要持續的技術服務、資本投入等各方面支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技術成果難轉化。
“連兩頭促中間,小平臺大服務”——
讓科技成果由“紙”變成“錢”
要讓科技成果由“紙”變成“錢”,技術交易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為讓“創新鏈”與“產業鏈”加速對接,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全力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
在江蘇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強調“建好技術產權交易服務平臺,不斷擴大鏈接服務功能,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江蘇省長石泰峰也提出“發展多層次技術交易市場,探索建設網上技術交易平臺”。為切實落實江蘇省領導關于建設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的指示要求,去年8月以來,江蘇副省長張敬華先后8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7次現場檢查指導,協調解決相關問題;江蘇省科技廳會同南京市全力以赴推進籌建工作。
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線上平臺將著力發揮“連兩頭、促中間,小平臺、大服務”的效能。
“連兩頭”,就是發揮信息集散功能,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精準對接供需兩端,重點解決“找不著”問題。
“促中間”,就是發揮項目對接功能,集聚優質中介服務機構和專業技術經紀人才隊伍,調動各類經紀人和技術經理的積極性,提供高效中介服務,重點解決“談不攏”問題。
“小平臺”“大服務”,就是通過交易市場帶動形成更大范圍的服務網絡和服務體系,發揮市場融資和服務集成功能,提供全過程、全要素、多層次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服務,明顯降低制度性、體制性交易成本,重點解決“難落地”問題。
南京天梯自動化設備公司王希受訪時說,當前不少網站公布一些科技成果,但很少有企業能從中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科技成果。南工大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振海則坦言:“南工大每年獲批專利大約600多件,但能轉化的很少,希望通過精準對接實現校企雙贏。”
“一平臺”“一中心”“一體系”——
創新運作第四方市場平臺
定位為“全國領先、國際有影響”的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究竟如何運作?王秦用“三個一”即一平臺、一中心、一體系來概括,創新則是貫穿其間的靈魂。
搭建“一平臺”,即技術產權交易線上服務平臺,讓技術供需雙方便捷實時獲得信息查詢、發布供需信息、進行成果價值評估、實現技術和產權交易等基本服務,并通過合作服務機構獲得委托研發、管理咨詢、投融資等增值服務。目前,平臺共匯聚各類有效數據信息18.9萬條,初步構建成果、專利、需求等8類基礎數據庫。
構建“一中心”,即技術產權交易線下服務中心,作為線上服務平臺的“實體店”,市場已能提供確權、掛牌、洽談、評估、簽約、鑒證等線下服務。
構建“一體系”,即技術轉移與產權交易服務體系,采取“專業運維 加盟機構注冊會員”的模式,建立專業的技術經紀人隊伍、基層信息站點和地方加盟分中心,形成能提供全程化、專業化、個性化服務的技術轉移與產權交易服務體系。
“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是融合買、賣雙方及專業服務機構的第四方市場平臺。而其‘平臺效應’的釋放,離不開創新的機制。”陳石舉例說,從高校院所征集來的科技成果,真實有效性毋庸置疑,但需進行“數據清洗”,達到對接要求,因為高校院所發布的科技成果往往是“非標準品”,和企業、市場“語言”不通,需要“翻譯”和“完整性”補充。為此,市場專門建立“技術經理”隊伍,作為中間經紀人對交易雙方進行撮合,請來專業機構對科技成果進行評估,首批已確定60名技術經理、300名技術經紀人、500名技術交易聯絡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