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
2017-01-17 12:04:1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林晨 我來說兩句 |
【守望家園】 作者:沈策(中國藝術研究院) 隨著我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順利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已有39個項目成為世界級非遺,占世界非遺名錄的1/10。自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以來,短短十幾年間,我國的非遺保護已從濫觴走向成熟,在國際規則和目標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成為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國”,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學者正在對上海青浦田山歌進行田野調查施博文攝/光明圖片 柬埔寨小觀眾們對泉州提線木偶充滿好奇范晉陽攝/光明圖片 由上至下,戰略安排 黨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高度重視,是我國迅速成長為“非遺大國”的重要保證。近年來,我國為非遺保護制定了系列文化戰略,由上至下、由快而緩、由表及里,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之路。 自2005開始,我國啟動了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國大普查,成系統、分門類對非遺項目進行登記和保存。長達5年的普查工作深入到傳統村落和社區,基本摸清了散落于民間的非遺“家底”。據統計,參與這次普查的工作人員達50萬人次,走訪民間藝人115萬人次,拍攝圖片477萬張,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9萬多件,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87萬項。這種全面、快速的搶救,使很多瀕臨滅絕的活態遺產得以批量保護。 之后,保護工作進入平穩而有序的階段。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初步形成。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文化機構設立了保護非遺的專門部門,21個省在文化廳都有非遺處。非遺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大量展開:建立非遺資源檔案,對區域非遺項目整理、研究、出版和利用,建立非遺數據庫,深度、系統地對非遺項目進行保護。2011年公布施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是我國非遺保護事業的里程碑;從此,我國的非遺保護有了法律的保駕護航。 |
相關閱讀:
- [ 01-09]福清:“非遺”走進幼兒園 傳統文化韻味足
- [ 01-04]【非遺】昌都丁青熱巴
- [ 12-27]京"申遺撤銷"第一案宣判 一審裁定駁回原告"不滿"起訴
- [ 12-13]民族發展藍皮書:重視發揮少數民族在文化保護中的主動性
- [ 12-13]非遺傳承重在“原汁原味”
- [ 12-06]讓更多市民親近感受非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